当科技本身成为一个信仰,演变成唯科学主义,而唯科学主义真的就是合理的吗?
有一个段子最近在微信朋友圈流行:“人类发明的什么东西最厉害?原子弹!不对,最厉害的是手机!手机干掉了谁?干掉了电视机,干掉了电脑,干掉了手表,干掉了座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手电筒,干掉了镜子,干掉了报纸,干掉了游戏机,干掉了钱包,干掉了台历挂历,干掉了银行卡。未来还会干掉什么?还会干掉眼睛和颈椎,干掉健康,干掉婚姻,干掉家庭,干掉传统礼节,干掉下一代。”
这个段子在表达什么?不同的人估计会有不同的感受——视乎自已的际遇而定。直观地看,它意在提示手机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种种的冲击;往深了说,它似乎也在揭示,科技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关注与反思。
科技会天然带来进步吗?许多理性的人充满着忧虑,比如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大科学家霍金就曾经严肃地向世人发出过警告。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许无法预测,仅以已过去的历史对比,科技进步伴随着的一些美好憧憬的幻灭,很难说不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破坏。科技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伦常冲击和困扰。人类发展最终会屈从于自己一手创造的人工智能吗?从十数年前的“多利羊”与“克隆人”,到两年前战胜人类顶尖级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AlphaGo),再到近期流传出的在美国试验成功的“杀人机器人”,每一次的被称为“科技突破”的重大事件发生,都依旧会对已经“适应”甚至“疲惫”了科技与社会剧烈变化的人类神经,对人们的认知和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引发人们对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对行为心理与人伦关系演变的关注与关心,而与这种关注、关心伴随的,还有深深的忧虑与焦虑。
在社会层面,与技术进步相伴引发的社会形态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带来的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城市化,人类聚居与社区生活的形态,意识观念甚至语言的变化,比如“广场”可以是“写字楼”,不知道读书看报这一知识获取方式,传统认为纸质的书报,变成了电子的屏幕,这类的词汇会不会变化,会变成什么呢?也许我们只能笼统地称之为“阅读”了。
科技使人们变得理性,理性是一种正面的评价,但与理性相伴的是许多神话与美好幻念的破灭。比如,科技进步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神秘感和敬畏心,于是月亮变成了冰冷的岩体,广寒宫的桂花树、吴刚与嫦娥都不见了;闪光的星星变成了岩石、火球或气团,牛郎和织女不见了,人们变得现实和功利。科学在许多方面消除了神秘感,使人们变得对自然与生命不再那么敬畏,也由此消蚀了由敬畏与神秘感相伴的那种朦胧之美。与这种进步相伴的难道没有退步或者遗憾吗?你可以说得益于科技的巨大进步,人们在对抗盲目与迷信方面,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科技带动了人们巨大的物化需求和抗抵自然时的过度自信甚至膨胀,与神秘和美好相伴的人类心灵的丰盈是否受损,那种葆有诗意的、在敬畏中探索世界的精神是否被损害?却鲜有人去认真思考。而人类对自身、对自然、对生命其实还广泛充斥着无知或者说认识的浅薄,却表现出如此不敬和过度自信,谁又能说取得的只是进步,而没有退步与缺损呢?
当科技本身成为一个信仰,演变成唯科学主义,而唯科学主义真的就是合理的吗?这个争议与思考由来已久。
最后,再回到那个具象的问题:手机下一步会干掉什么?其实从积极角度考虑,不如问一问:手机下一步会带来什么?在怀疑中抱有坚信,依据奈特的期待(至少笔者觉得是隐含着的期待),是良知、良好的制度与机制的运行,以及良好社会规制(良治)的推进。且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积极思考,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寻找路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