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心态,但更是一种感觉,一种满足的感觉。
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你幸福吗?大街上,对着虎视眈眈的镜头,很多人都会说:哈,我很幸福啊!镜头撤走,不少人会喃喃自语:嗯?我幸福吗?一人独处,恐怕有人会潸然泪下:哎,幸福在哪里?
而要说起《红楼梦》中的贾母与刘姥姥,谁更幸福一些,我想,答案会一边倒的吧——那还用说,肯定是贾母了,果真如此吗?
贾母,《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史侯府乃金陵世家,夫家贾家乃皇亲国戚。
她出于世家,所以会享受不在话下,姑且不说她吃得有多讲究,单单业余生活就极显不凡——听见小戏子们练戏,她说去亭子里隔着水听戏,声音最好听;她主动召集或主动参与后辈们的各种聚会,探春初结诗社,赏桂花吃螃蟹,她一请就到;芦雪亭即景咏诗,未请贾母,她竟然冒雪来凑热闹。
然而,谁知道在这份热闹的背后,是她内心对空虚的惧怕,她渴望沸沸扬扬的热闹来排解心头积压的空虚。
风光是他人眼里的风光,孤独与苦闷就只有贾母冷暖自知了。
想当初来到贾府,作重孙媳妇、孙媳妇和儿媳妇、妯娌,孝道和礼节她必然是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她那时肯定和王熙凤一样丝毫也不能懈怠,况且丈夫早逝,她必须竭尽全力,事必躬亲处理繁杂的家政,那一份算计和战战兢兢我们可想而知。
一路走来,即使没有《甄嬛传》里宫廷争斗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必定少不了《大宅门》那样的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这一点,即使在贾母大权在握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消停——为了宝玉的婚事,王夫人给贾母软钉子;为了强娶鸳鸯,大儿子贾赦不惜忤逆,说她偏心……
时至今日,贾母一人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然而贾府的处境危机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前途的隐患从未止休,最后以至于要这个老太太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贴补家用。
更令人悲凉的是,贾母的生日是在八月初三的,但是在八十大寿这般重要时候,却是极为的伤感,甚至有几分的死气沉沉的,垂暮之年的贾母心情可想而知了。
反观之刘姥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这么就知道她老人家不幸福呢?虽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但女婿接来养活,儿孙绕膝,也算是颐养天年了。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但她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曾表现出多么的艳羡,反而屡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
也是啊,烧茄子即使已经吃不出茄子味道,但终究还是一道烧茄子;吃饭用的金盏银筷子,但吃到肚子里的依然是鸡鸭鱼肉、五谷杂粮。
面对丰盛的食物,贾母点到为止,因为搞不好就会惹来毛病,刘姥姥却是“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贾母走得几步,就感觉乏得慌,刘姥姥尽管年过古稀,比贾母还大上几岁,却是摔一跤,麻溜的就爬将起来了。
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的身体带来的幸福感,无疑会大大超出锦衣玉食的享受。
刘姥姥的生活,是根本无法与贾母的生活相比拟的,然而她热爱生命,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对所有的不如意,他并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这是多么平实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贾母仆役成群,锦衣玉食,鼎鸣钟食,却也“食不过三餐、卧不过三尺”,日日为了偌大贾府的骨架不倒而苦苦支撑;刘姥姥粗布荆钗,粗茶淡饭,倒也心安体健,阖家其乐融融,两个人的幸福感也许可见一斑了。
傅述先在其所作《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一文中,则对刘姥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大观园中的山水花木,鸟兽虫鱼,集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却感到一种不完美。在这个人间天堂画龙点睛,使他最生动地大放光明,却是那个土头土脑的刘姥姥。这位农村老太太从田野走进大观园,给大家带来了朗笑的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
年轻时候的风光尽管风光,但晚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纷扰熙攘的年代,人们孜孜以求的追求着生活水平的更上一层楼,对于物质的欲求似乎永没有止境——因为此山望着彼山更高,总有更美好的事物和前程在前方招手,于是,很多人都会说:我不幸福。
于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只剩下匆匆奔跑的身影,很少停下脚步来关心一下粮食和蔬菜,很少抬头看看蓝天和白云;条件改善了,享乐满足了,大家却愈加浮躁,心却越来越空,空到荒草丛生、荆棘遍地。
君不见,辛苦奔波者,无暇顾及身体,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君不见,功成名就者,迷失自我,误入歧途者有之;君不见,逃避现实者,年纪轻轻遁入空山,美其名曰追求诗和远方者有之;君不见,悲观厌世者,学历高深,举身赴清池者有之……
究竟是滚滚的洪流裹挟着我们身不由己地前行、无法停下脚步,还是我们的盲目奔跑在臆造着滚滚的洪流、迷失了自我呢?
希望我们可以停下匆匆的脚步,走得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