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20阅读
  • 1回复

[转帖]《瀛洲三具》编撰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8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2-07-05) —
                                                                                                               书名:《瀛洲三具》编著:柴焘熊主编:施大钟策划:卫岳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熟悉崇明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唐朝的武德元年开始算起,崇明成岛已经有1400年了。虽然是1400年,但大多数的时候,崇明一直处在农耕时代。已逝的岁月里,崇明人仰仗着生活中的农耕三具,依靠着祖祖辈辈人的努力,凭借着与江涛海浪不断拼搏的精神,把原本长江口不起眼的小小沙洲,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尤其是在建国以后,崇明的面积从当初的500多平方千米、祖国的第四大岛,变成了现在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的祖国第三大岛,农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崇明的农耕三具在其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芦荡开垦成了良田;滩涂改造成了沃土;港汊疏浚成了河道;泥块垒筑成了大堤。让盐碱之地长出了粮棉;让荡田之乡结出了果实;让海上沙洲变成了人们仰慕的世外桃源、海上仙境。

  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自己的70华诞。70年来,祖国的面貌早已经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纷纷撰文纪念今天的巨变。那么,崇明作为共和国之子,担当从事农耕生产和农耕生活的农村三具,这么多年来又有哪些变化呢?


  在从事《瀛洲三具》一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信手写下了一些体会。


  沧桑岁月劳作器具的变化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伴随着劳动生产的进行,产生过不少的劳作器具。崇明作为长江口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旧时也一直以稻棉生产为主。期间使用过许多生产器具,如钉钯、铁搭、矮钎、耜头、耕犁、扁担、粪桶等等。由于时代的变迁,也由于社会的进步,更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七十年来,农村三具中的许多器具,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至今我们在乡间的某些角落里,也许还可以偶尔见到它们。但是,也有部分工具,早已散落在岁月的长河里,丢失在久远的印象中。


  拿农耕生产的耕地来说,当年人们凭借人力翻、老牛耕的日子,早就丢在了人们记忆的角落里。即便是作为后来的改良器具双轮双铧犁,也已湮没在拖拉机的轰鸣里。机器灌溉令水车失去了用武之地;收割机取代了小尖、稻床、扬场工具。从播种时削墴的大耜头到开排水沟的矮钎;从收获时翻晒粮食的便头、招耙,到搬运的扁担担钩;培管施肥时的粪箱粪桶;到治虫防病时的抬式喷雾器……


  开河做岸是崇明农耕岁月里的必做功课。年年岁岁的河沟疏浚和大堤培护,矮钎千蒱扁担泥络是崇明农民形影不离的工具。有了它们,沙洲才旱涝无忧;有了它们,崇明才日长夜大。其中的泥络,更是崇明人在挑河做岸时的伟大发明——它既能在挑运过程中保持泥块的完整,又能滤去烂泥中的水分。那时的河道整治现场及围垦现场,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人影幢幢。70年过去了,如今的河道整治工地,如今的围垦前沿阵地,还哪里有手舞矮钎、肩挑泥络的万马千军?机器的奏鸣声取代了鼎沸的号子声。


  七十年,劳作器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变化。


  安身立命生活用具的变化


  安身立命居家度日,七十年来崇明民间生活用具的变化更是让人感到惊诧。


  拿一日三餐农村老百姓须臾离不开的灶头来说吧。从当年乡间让人泪流不止的泥涂灶、闷头灶、行灶到后来的省柴灶、煤饼灶,再到今天洁净的液化气灶,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烟熏火燎的灶屋成了窗明几净的厨房;上灶下灶手忙脚乱的烧菜煮饭成了轻轻松松气定神闲的烹饪,炊膳的变化可谓多矣。从铁镬子到钢精锅,从钢精锅到不锈钢器皿,厨具的变化可谓大矣。


  拿学生的上学来讲吧。当年的学生,不是背的书包,而是手挽着竹篮;带的不是饭盒,而是饭袋;用的不是文具盒,而是布做的笔袋;书写的不是练习簿,而是石板。雨天男同学赤脚女同学穿钉鞋上学。真是数不尽的辛酸道不尽的苦。


  拿日常的用品来谈吧。当年油灯如豆照布机;草鞋蒲鞋穿四季;凳腿麻绳绑,衣服补丁补。冬天被絮似网,夏日席子如帘。


  一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完变尿布。


  举不完例的家长里短;想不尽的日常变化。七十年的人生日子,让人越变越老;七十年的共和国岁月,让生活越变越时新。


  御车泛舟的交运工具


  早年的崇明,由于乡间路面的狭窄,河沟众多,平常出门行驶的都是独轮车——一种和外地一样的、手推的单轮小车。只要路面比车轮阔,乡间再窄的路上,车子都可推行。独轮车的车棚两边,可装载东西或坐人,是崇明岛上当年主要的交通工具。建国以后,岛上的道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更是达到了每个乡镇都通公路的境状,村与村之间也有条条宽阔的机耕路连接。劳动车、手扶拖拉机的出现,自然而然地替代了独轮车。


  牛车是牛拉的车子,也曾经是岛上当年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它双轮,车辕前端缚有一根叫“衡”的横木,衡两边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系牛,车厢身为长方形。崇明多滩涂,牛车尤其适合在滩涂上运输。可现在呢,可以说崇明乡间已经很难寻觅到它的身影。


  劳动车是一种用人力推拉用的两轮车,外地也有叫架子车的。由于使用了充气轮胎,因此远比独轮车来得轻便,装载量也比独轮车大得多。当年,岛上的每个生产队都有几辆劳动车来替代独轮车。可如今呢,它也成了尘封的记忆。


  七十年过去了,时下崇明电动自行车和轿车可以说是最为普通的交通工具。行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时,不时会有人开着轿车疾驰而过;也有悄无声息的电动自行车笃笃悠悠驶过。而在城镇街道旁边,也往往停满了轿车。一些地方上下班期间,还会产生堵车的现象。


  沙船、水泥船和驳船则是四面环水的崇明对外交往的主要工具。《汉语大辞典》称,“沙船是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船。”它平底,吃水较浅,航行时不易被暗沙所阻。即使偶遭搁浅,船只因平底而使稳定性大增,不易遭颠翻。由于这种船只特别适宜于在暗沙多的水域航行,人们便将其称作为沙船。水泥船是以水泥与钢丝为主要材质的船舶。它用水泥、砂石、钢丝网等作为船体结构的基本材料。当年由于木材紧张,崇明岛上的农船几乎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水泥船。水泥船具有抗腐蚀性和耐久性,造价低廉,维修保养费用低,且能节约木材和钢材。但是,它自重大,抗冲击性能差,大都只能在我们崇明岛内河范围内使用。


  崇明旧时的驳船主要有客驳和货驳两种。早先崇明到上海的客轮在停靠新河、二条竖河六滧等港口时,因为没有码头,就得用船把乘客从内河驳运到客轮上去,这就是客驳。货驳,用于载运货物,按所运货物可分为干货驳、矿砂驳等。其特点为设备简单、吃水浅、载货量大。驳船一般为非机动船,与拖船或顶推船组成驳船船队,少数增设了推进装置的驳船称为机动驳船。随着长江隧桥的开通,它们的没落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星移斗转,寒暑往复。当年,这些于今看起来有点笨拙、有点简陋、有点原始的器具为我们崇明老百姓的生活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沙洲的扩大与保坍;作物的栽培与收获;风潮的抵御与抗争;对外的交往与联络……都是令我们今天生活在崇明的居民所不能忘却的。对于老一辈的崇明人来说,这些器具是难忘的乡愁、尘封的记忆;对于新一代的崇明人来说,这些器具是陌生的往昔、未知的旧物。


  瀛洲三具,崇明岛岛域日长夜大的沧桑见证;瀛洲三具,崇明岛岛民前世今生跋涉的履痕记录。瀛洲三具,崇明岛岛土兴旺发达的垦拓史志。瀛洲三具,崇明岛岛貌七十年来的变化影像。


  编写瀛洲三具,其目的就是为了勾起年老一辈人的尘封记忆和难忘乡愁;就是为了唤醒年轻一代的家乡情结和怀旧心理。


  □ 柴焘熊(崇明数字报刊平台)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5
金币
48288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72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06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4-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1-08
这三具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11-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