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场全息演唱会上,“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手通过VR(虚拟现实)投影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向万余观众奉献了一场别致的演出。在这一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前沿场景中,虚拟歌手进入现实舞台,宛如真人歌手一般载歌载舞。台下观众挥舞着荧光棒,像为真实世界的明星喝彩一样,为这些虚拟歌手兴奋感动。这一场景折射出一种文艺新趋势:在数字时代,像虚拟歌手这样的虚拟造物,通过将创造机会分享给普通人,以新的技术形式带来具有活力的新文艺形态。
这些虚拟歌手大多诞生于一款叫做Vocaloid的电子音合成软件。2000年,Vocaloid最核心的声音处理技术“频域音频谐接法”诞生。2007年,有公司对这一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发布Vocaloid程序和第一个虚拟歌手——“初音未来”。“初音未来”最初只是用于语音合成技术的音源库,但经过开发具有了固定形象:一个梳着长长绿色双马尾、充满未来气息的虚拟歌手。2012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中国自己的虚拟歌手“洛天依”的专属声库发布,并以古风少女形象出现。随后,“言和”“乐正绫”“墨清弦”等各具特点的国产虚拟歌手纷纷诞生。这些虚拟歌手具有各自不同的音色和形象,只要在相应程序中输入旋律与歌词,就可让他们为你歌唱;通过图像与视频编辑,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就能够发布这些歌手的MV(音乐短片)和影片。
尽管诞生已过十载,虚拟歌手最近几年才开始吸引更多大众目光。这与文娱偶像产业在中国的逐步成熟直接相关,这使虚拟歌手具备商业开发的可持续性。“初音未来”在全世界开了50余场演唱会,接下许多商业代言。中国虚拟歌手“洛天依”参与的文艺表演则更为丰富多样,她登上湖南卫视小年夜演唱会、在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与京剧名角合唱、与共青团中央合作“中国制造日”活动主题曲《天行健》、与钢琴家郎朗合办全息音乐会,也与流行歌手在舞台上合唱其代表曲。可以说,虚拟歌手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种种新可能正在不断被发掘出来。
作为一种新文艺样式创作的生产工具,虚拟歌手是“专业作者生成内容”模式向“用户生成内容”过渡的全新展现。对于创作经验和经费不足的年轻群体来说,虚拟歌手满足了青年人的创造需求,以较低成本就能实现音响与画面的多种创作。对虚拟歌手软件的调试与后续创作成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游戏”,有活力的新型文化就在这种游戏中诞生。以“洛天依”为例,她的代表曲大部分出自网友之手,每首曲子均有不同版本和不同形式的视觉表现,同时也造就不少网络流行词。虚拟歌手是一种创作工具,一种自我表达渠道,青年人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虚拟形象表达出来,让技术承载心声。
这种“众策众力”的新型文化带来创作机会的普及,实际上与人类早期集体文艺创作的传统——口口相传的民歌、神话和载歌载舞的仪式遥相呼应。这些创作形式曾经承载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以此观之,将虚拟歌手视作一种文艺创作生产工具,其与社会文化结合的潜在应用范围还很广。例如,除歌唱与舞蹈之外,虚拟歌手还可以作为虚拟世界助手和代言人,引导人们在网络及现实世界探索。他们可以成为博物馆的导览员、服务视觉障碍者的医疗语音助手,也可以成为以音乐形式引导老年人适应网络世界的友善助理。此外,虚拟歌手亲切的形象与较低的成本,使他们在各种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场景中都具有丰富的应用可能性,他们在电影、音乐剧等大型文艺创作中的应用也尚待开发。
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应当如何界定与保护利用虚拟歌手程序完成的各种创作物的知识产权?如何保证其不被用来炮制不良商业内容?如何引导这种新工具与文艺创作更好结合,带来更具深度与美感的新文艺体验?这些都还需社会各界进一步探索。这些虚拟造物也引发我们对真实与虚拟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虚拟世界的规则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现实世界发生真实影响,人们对虚拟歌手付出的时间、金钱、感情和创造力,也带来关于“虚拟世界的真实认同”的思考。仿真与拟象产生了真实的影响,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创作模式与新的文化生产机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