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只菜篮子。一只是母亲上世纪六十年代用的,一只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买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我们兄妹俩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时的口粮都是限量的,父母只能少吃点,省给我们吃。到了过年,我们兄妹想吃白糖枣子糕及米团都是奢想,母亲只能用麸皮玉米糊做给我们吃。那时国家对食品实行凭证供应,每人每月大概只有五斤猪肉,食油也是凭票供应。春节前几天,母亲就拎着菜篮子去镇上食品站门口排队购猪油,从前一晚就开始排,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食品站开门,凭肉票买到一两块钱的猪油。时值隆冬,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仍十分寒冷,母亲便与排队的人想出一个法子,用绳子把篮子穿起来,然后拴在食品站大门上,再回家睡一觉,这种方法持续了好多年。
我清晰地记得,1986年我被评为上海市商业二局先进工作者,发了40元奖金,并获得去扬州旅游的殊荣。我在扬州花10元钱买了一只好看的菜篮子,回家母亲责备我浪费。
改革开放后,市场产品愈来愈丰富,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紧巴巴过日子了,平时鱼肉荤腥把冰箱塞得满满的。尽管条件好转了,母亲还是叮嘱我们持家俭为本。
母亲勤俭持家的处世美德,朴实无华的说理方法,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从1986年至1997年每年春节团聚时,一大家子人听她老人家上“政治课”成了惯例。这种良好的家风,使我在领导岗位上受益颇多。
1998年,母亲不幸脑溢血离世,但她的教导我一直铭刻在心。而那两只菜篮子,我也一直用着,坏了修,修了坏,一修再修。它们将作为我们的传家宝永远收藏。
□ 汪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