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26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26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2-03)
—
我的父亲平静地躺在床上,就像睡着了一般,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3岁。九十三年很长,但人的一生很短,浓缩在个人简历里,只有短短的几行字。
悼念仪式上,头一次听到别人诵读父亲的简历,不禁热泪盈眶。“……同志出生在贫农家庭,10岁至15岁在原籍为地主放牛;16岁至20岁在原籍裁缝店学徒、做工;21岁至22岁在上海江浦路裁缝店做工;23岁至31岁分别在小木桥路、盐山路摆裁缝摊;32岁至33岁进入盐山路朱兴记合作社;33岁至38岁在怀德路大兴拉管厂做工;39岁进入上海钢铁研究所,直至1979年2月光荣退休。”这分明就是一个外地来沪务工者的奋斗史。
前些天守夜时,我们聊起父亲的生平:他的一生虽然平凡,却也尝尽人间百味,少年时饱受磨难,中年时操劳奔波,晚年时又生活多彩。
时光倒回1926年的一个夏天,父亲出生在常州奔牛一个农村家庭,他在家中排行第六。由于爷爷早逝,家境贫寒,父亲没钱读书,从小就是个放牛娃。8岁那年,他被牛角顶破了肚皮,连肠子也露了出来,但抹一把香灰,包一块纱布,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十几岁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日本人捉去,绑了七天七夜,事后才弄清抓错了人,再次幸免于难。
“有手艺就有饭吃”,父亲在乡下拜师学裁缝,几年后学成出师,背着藤篮、棉被,带着剪刀、皮尺,只身一人来到大上海闯荡。凭着勤劳刻苦和聪明才干,他先给人打工,再开店创业,之后还招工带徒,在上海逐渐站稳了脚跟。父亲年轻时身材高瘦,面貌英俊,手艺出色,待人热心,人缘极好。徒弟得了伤寒症,父亲夜里排队带他去看病;邻居半夜突发心梗,当年没有120救护车,父亲就到菜场借来黄鱼车,在寒夜中将邻居送到医院。尽管家底贫穷,仍有不少姑娘追求,也有长辈想招他做女婿。1949年,他在上海成了家,婚后生下我们兄妹五人。
1958年,父亲进入大兴拉管厂,转型成为一名工人。后大兴拉管厂并入上海钢铁研究所,他也成长为厂里的工段长,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技术革新能手,为所里的科研、军工生产和发展做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为了多赚点工资养家糊口,他总是早中晚三班倒,只要有人请假他就顶上,临时加班就让同事给家里带个口信。他勤勤恳恳,省吃俭用,夏天时淡馒头加盐汽水就是一顿饭,厂里发的咸蛋也要带回家给孩子们吃,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在工作期间,他还多次献血,将自己奉献给家庭,奉献给单位,奉献给社会。
为了让在农村插队落户的儿子回上海,父亲53岁时就放弃工作,提早退休,让儿子顶替自己的岗位。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个体户”被社会认可,父亲又做回了老本行,开起了裁缝店。别人看到他手艺好,排队请他量体裁衣,亲切地叫他“张师傅”,生意最兴隆时,一天可赚别人一个月的工资。
彻底退休后,父亲开始专注养生锻炼,业余爱好丰富。他听书说书,给外孙讲《隋唐演义》;他练太极拳,在杨浦公园颇有名气;他跳交谊舞,能达到带徒弟的水平,还不收费。他心灵手巧,学啥像啥,家具自己油漆,煤球炉自己打造,就连高低床也是从厂里买来无缝钢管自己焊的。
父亲的长寿秘诀,我想,除了生活规律、烟酒不沾、兴趣广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有一位无微不至、无怨无悔照顾他的妻子,也就是我们的母亲。阿爸几次摔伤骨折,卧床3个月、6个月,但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他都恢复健康并再次站了起来。从1949年到2019年,我的父亲母亲相守相伴整整七十年,共同度过了两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
“少年时为地主放牛,贴补家用;青年时拜师学习裁缝手艺,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裁剪师傅;无论是摆摊还是进入合作社、工厂,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养活了一大家子;又为了自己的子女工作,提前退休……他为自己深爱的家人,做到了父亲应尽的责任,为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上海钢研所给予了父亲高度的评价。凝望父亲年轻时的工作照,回顾父亲生前的悠悠往事,心中泛起无限的哀思。
作者 张真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