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守望人的一声“欢迎你啊,火光”,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希腊国家剧院联手打造的古希腊悲剧《阿伽门农》拉开了帷幕。这是两个国家级戏剧院团在中国的首次合作,来自希腊的主创团队带领中希两国演员,以双语的形式同台表演。
在中国,古希腊戏剧的专业舞台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开篇。30年来,已有很多优秀的古希腊悲喜剧被搬上中国舞台。而希腊导演来华执导,也曾经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戴尔佐布罗斯的《阿伽门农》、马尔马里诺斯的《厄勒克特拉》,都得到了国内业界的高度认可。而与以往不同,此次利瓦西诺斯导演的国话版《阿伽门农》是首部由两国演员共同出演的古希腊悲剧,是两个古老文明牵手的一次大胆尝试。
双语演出在其他语种及剧目中已屡见不鲜。但这种形式用于古希腊悲剧,的确具有挑战性和高难度。首先是因为内容。古希腊悲剧年代久远,情节隐喻难懂,又多半以系统庞杂的神话作为背景。中国观众理解古希腊悲剧,需要跨越巨大的时间、地域以及文化障碍。此外,汉语与希腊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语法结构、发音位置以及语言节奏上都有很大差异。为了更贴近中国当代观众,适应当下语言环境,国话版《阿伽门农》采用全新的文本翻译,保持原著韵文诗体风格,注入当代元素和节奏,以使两种语言达到内容上及听觉上的同步与和谐。古希腊悲剧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日常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仪式感和韵律感,古代广场式演出需要它的台词朗朗上口,适于传达给成千甚至上万的观众。尤其是埃斯库罗斯的作品,语言优美古朴,抒情性很强。新的文本翻译在注重诗的韵律的同时,力求更适合舞台演出,利于演员表演。
《阿伽门农》是埃斯库罗斯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亚》中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阿伽门农的故事受到剧作家和导演们的青睐,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都曾以他的故事作为其剧作的蓝本,而后世的作家更是对之乐此不疲。战争、正义、复仇、回归,主题的多义使不同时代的不同艺术家对此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利瓦西诺斯导演认为,虽然这是一部写于2500年前的剧作,讲述的是近3500年前的故事,但它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现代性。剧中人物的经历与情感,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们。因此导演并没有刻意为了迎合中国观众在文本上做太多修改,只是进行了适当删减,而在舞台呈现中运用了大量中性的、现代的元素,拉近了古老的故事内核与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尤其是现场音乐中古典乐器琵琶的使用,更是将东方色彩融入西方审美之中,当琵琶弹奏出高昂的旋律,十面埋伏般密集的节奏,令人血液燃烧奔腾,控诉战争的残酷,使一部古代希腊的悲剧呈现出超越国界和民族的独特魅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双语同台在对手戏之间多少会显得有些夹生。利瓦西诺斯却认为,真正的交流并不仅限于语言,身体、声音、气息、节奏等都是通道,演员虽然听不懂对方的台词,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完成真实的、实时的交流与判断。这次具有挑战性的大胆尝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使我们可以窥见古希腊戏剧深邃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也使我们感受到戏剧二度创作中的无限可能。中国戏剧发展至今,各种流派陆续登台,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回望源头,去寻找戏剧的初衷。戏剧具有“奇妙的将人向上提升的力量”,它就像光,可以照亮我们的世界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