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5阅读
  • 1回复

[纯水]印度洋史书写的新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0
金币
371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2-26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1-07) —
            印度洋是连结东西方的重要海上走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我们对它的认知大都通过陆上国家,以及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但对于海洋本身却鲜有了解。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在印度洋投资建设了瓜达尔、皎漂、巴加莫约等港口,与非洲的合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印度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国际史学界的目光也正向这里聚焦。

  印度洋史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中叶。受传统欧洲学术的影响,学术界一般从欧洲扩张的角度考察印度洋。印度洋被视作地中海东段的延伸,它的历史主要是从达伽马、麦哲伦时代开启,伴随着欧洲商品和资本的入侵而展开。无论是布罗代尔,还是沃勒斯坦,都将这里作为依附于欧洲的边缘区域进行研究。

  到20世纪后期,学术界开始重视印度洋本身的整体历史。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受布罗代尔的影响,学者们将印度洋称为“亚洲的地中海”。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仿照年鉴学派,注重经济和贸易方面,尤其对印度洋上的商人网络和香料贸易产生兴趣,同时也对早期在此竞逐的欧洲帝国加以研究,并且关注到亚洲本地商人对此的回应。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还是采用西方殖民扩张的框架,将印度洋视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被动接受者,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亚洲本土的能动作用,将印度洋视作季风影响下的整体区域。这些研究多是欧洲学者与亚洲学者合作,其中印度(裔)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如K·N.乔杜里和一直活跃在学术界最前沿的S.苏布拉曼亚姆。

  进入21世纪以后,印度洋的历史书写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其一,传统的经济贸易史依然延续,但是更加多样的商品受到关注,且被置于更广阔的全球网络当中进行研究。除了香料、贵金属外,棉布、食品等大宗贸易构成了印度洋贸易的主角,弥补了过去专注于香料等奢侈品贸易的不足。如关于棉布的研究,2015年的两本新著《棉的全球史》和《棉花帝国》都强调了印度洋作为棉布流通的重要渠道。前书的作者还编撰了《纺织的世界》(2012)和《印度何以衣披天下》(2013),对印度洋区域历史上的棉纺织业生产和贸易予以高度重视。这一转变使我们对棉纺织业的认识从过去专注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转向印度洋区域。

  此外,全球史的流行也推动了将印度洋置于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的学术研究,考察印度洋区域与世界其他区域的联系,实际上是对亚洲经济兴起进行历史维度的重新审视。近年来,英国的劳特利奇、帕尔格雷夫等出版社都组织出版了关于印度洋史的系列著作,体现了很强的问题意识和全球视角。其中,德国学者萧婷主编的两卷本《印度洋世界的早期全球联系》将面世,可谓最新力作。

  其二,印度洋的移民和劳工问题受到关注。在印度洋各个地区和港口,早期有许多来自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欧洲人到来后,开始在这里建立蔗糖、咖啡等种植园,引进奴役性劳工,这促使印度洋在语言、种族和文化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有些迁徙人群在所到国家取得成功,但也造成了少数族裔的问题,构成了当下许多矛盾的源头。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尼尔·阿姆利特在《穿越孟加拉湾》中从历史维度追踪了孟加拉湾的人员流动和生态变迁。18、19世纪,英帝国将孟加拉湾东部作为“边疆”进行开发,对人力的需求带动了南印度的劳工向孟加拉湾东部迁移,成为种植园中的契约劳工。二战以后,孟加拉湾自由流动结束,英帝国逐渐解体,新兴的民族国家如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开始划定边界,排斥移民。随着边界的确定和公民身份的确定,出现了少数族裔的问题。这些被视作“帝国的孤儿”的人群曾经在大流动时代往来于孟加拉湾两岸,但是在民族国家化的时代却成为被抛弃的人群。如吉大港的阿拉干佛教徒社群、缅甸若开邦的孟加拉穆斯林社群、锡兰的泰米尔人,都成为民族国家内部一直延续至今的少数族裔问题。这些对移民、劳工的历时性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洋区域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

  其三,印度洋的环境变迁受到重视。印度洋曾经深受西方殖民影响,西方殖民者对资源的掠夺给这一区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使去殖民化之后,新生的民族国家依然进行竞争性的能源开采和涸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生产,加剧了该地区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全球变暖等问题也更多地吸引了人们对该地区的关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迈克尔·皮尔逊写于2003年的《印度洋史》提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变迁对印度洋周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涉及移民、劳工、交通运输、渔业、污染等方面。作者将印度洋史作为“海洋中的历史”进行研究,虽然也是历时性叙述,但更加关注这片海域上的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苏尼尔·阿姆利特的《穿越孟加拉湾》亦关注生态问题。英帝国时缅甸被大规模开发,成为向英属印度供应粮食的重要地带,这对孟加拉湾地区的政治地缘和生态环境都产生很大影响。二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粮食自给自足,孟加拉湾东岸摆脱了粮食出口地的身份,转向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整个印度洋区域都带来了生态挑战,滥捕滥捞、使用农药、过度开采石油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每年都会有大量垃圾从陆地排入海洋。大坝的建造也对河流入海口造成破坏,导致生态危机愈益严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与季风结合,将产生更大的灾难,甚至促成“气候移民”,从而给国家安全带来难题。

  在方法论上,当下的印度洋史书写有以下特点。

  首先,强调跨区域性。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以民族国家作为单位,即便区域研究兴起以后,也以陆地和海洋的地缘关系作为研究目标。但海洋体现了很强的流动性,且没有中心,这就对以往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以海洋为中心的书写实现了从“海洋的历史”向“海洋中的历史”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印度洋史的研究鲜有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从区域进入印度洋史的研究愈加普遍,而且跨区域研究开始兴起。其中,对中世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商业贸易、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时期至二战以前的英帝国时代研究得较多。当然,印度洋的特定区域、民族国家与印度洋的关系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其次,体现跨学科性。近年来的印度洋史研究有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加入,他们关注更细微、更具体的人和物的流动,注重实地的田野考察,对移民和商品的关注和追踪甚至跨越整个印度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历史学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当然,其田野调查亦需要历史维度的考察,需要回溯历史以寻找现状的根源,这就为印度洋史的研究提供了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萧凤霞组织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完成的三卷本《亚洲内外》可以说树立了一个合作研究的典范。随着对印度洋上文化交流、物种传播、环境变迁的重视,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跨界合作。

  最后,强调现实关怀。进入21世纪以后,贸易、能源、移民、环境、全球化等议题被更深入地研究,再加上国际社会对全球南方问题的关注,印度洋史与现实研究紧密结合。此外,还有诸如殖民帝国、民族国家、利益集团、全球治理、地缘战略这样的现实问题有待研究。

  总而言之,印度洋史是一个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可以从国际史学界获得启发,做出具有解释力和前瞻性的成果,进而书写出中国视角的印度洋史。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8
金币
49902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90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21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2-27
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也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