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可能是最堪品味的。
他们可以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无微不至,为了孩子有一个好前程当牛做马;他们也是最少说爱的父母,正襟危坐,不随意流露情感,绝不流泪。
而孩子呢,似乎也耳濡目染了父母的信条——表达感情是懦弱的,很少向父母说感谢,很少拥抱父母,同样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隐瞒生活中的苦痛。有一个调查显示,有74.6%的人认为自己对父母是心存感激但不好意思对父母说“肉麻”的话。
亲子关系中的张力落到纸端变成了一个个欲言又止却动人心扉的故事——在这里我们读到了外表冷酷的警察爸爸一头扎进玩具店挑选女儿喜欢的娃娃,在这里我们读到了尚在壮年的父亲买断工龄为孩子凑学费,在这里我们读到了父亲穷其一生为儿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告诉他什么是爱国奉献……来自父母长辈的爱像一潭表面平静的池水,却有着涌动的爱意。
只要我有,只要你要。这样的爱掩藏在平淡的举动中,遮蔽在粗粝的生活中,却像灯塔照亮我们的人生,伴随前进的每一步路;又像跌倒时伸出的那一双手,拍拍尘土继续前进。
亲情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家庭是中国人常规普遍的人生归宿。翻开书,亲情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是“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女”,还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字里行间的人伦亲情,历经数百年依旧温暖如初。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亲情人伦为起点,中国人生发出美好的家庭伦常、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最终构筑起我们须臾不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从人人皆欲亲其亲,人人皆欲建其家开始,道德教化开始起步,社会方能有序。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惯,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民族的性格。然而我们也期待国人的感情表达能更直接一些,更充沛一些。改变或者可以从拿起电话,向父母亲人说声“这么多年,您辛苦了”开始,可以从回家过年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开始,也可以从记下那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