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杂诗》:“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日夜的交替不肯推迟,四个季节相互催促,意指一天过得很快,一年也过得很快,我们应该珍惜时光,不让一日虚度。
不论自然宇宙还是社会人生,万事万物动静行止,迁流不息、万千变化。人们要适应变化,就要了解“时”。古人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云“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时光流逝的咏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曹操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这是唐伯虎对光阴难再的无奈。正因为时光的一去不复返,古人才有了“哪得长绳系白日,年年月月俱如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种留住时光的渴望。
因此,古今劝人惜时,劝人珍惜青春年华的作品数不胜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唐诗《金缕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莫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是《明日歌》和《今日歌》中对人们惜时的劝诫。品味古诗词中古人的智慧、情怀和修养,更能受到古人惜时如金的良言带给我们的警醒。
时间对于个体来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则是发展的机遇。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钩沉历史,清晰梳理20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感叹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概是100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大概又是100年时间,列强侵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因为我国在闹“文革”,又错失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上来了。总书记将中国放在世界视野中观察,让时代与历史对话,深刻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分析“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给我们诸多的历史启示和精神激励。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时间——“中国时间”,它的特点是:奋力追赶、分秒计算、一日千里。宏观的画卷大气磅礴、振奋人心;微观的缩影触手可及,催人奋进。短短一分钟,中国新发生哪些变化?一分钟生产汽车55辆,一分钟“复兴号”前进5833米,一分钟“蛟龙号”最大能下潜50米,一分钟475.6米农村公路旧貌换新颜,一分钟“神威·太湖之光”运算750亿亿次,一分钟5288万吨货物出口,一分钟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6804G,一分钟全中国的在线移动支付金额高达3.79亿元,一分钟35217名旅客出行……通过这“一分钟”的跃动,我们得以进入一个个微观的感受单元,触摸到中国跳动的脉搏,感受到涌动在中国大地上的蓬勃活力。每一分钟背后的变革与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和实干汗水。这也启示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唯有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投入每一分钟的奋斗,才能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创造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
“这里是中国时间,我们永不停歇,我们分秒计算,百年的机遇我唯有勇敢向前。我们是中国时间,我们一日千里,天地为我缩短梦想的距离,从没有离开视线。”一曲《中国时间》唱出了我们的豪迈和心声。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更要珍惜光阴、抓住机遇、努力进取,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时间、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