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14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14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2-10-05)
—
在电影《解忧杂货店》中,主人公以杂货店作为时光机的入口回到了过去。事实上,杂货店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存在由来已久,曾经遍布大街小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成为很多人记忆的一部分,不啻为一部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机”。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的杂货店经历了各种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方兴未艾,到90年代的遍地开花,及至之后受到连锁便利店、超市、电商平台的冲击,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和蚕食,杂货店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兴盛渐入平淡,日渐式微。
开杂货店的人群变了,经营杂货店的门道亦变了,但方寸之间的小店铺却见证着四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家长里短,人情冷暖,与人方便的杂货店还保留着它本真的味道。
从“小本生意”开始
周品荣不敢说自己家里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开杂货店的,但的确是赶上了杂货店最红火的时候。
在周品荣的记忆中,他的岳丈和岳母是从1986、87年开始尝试经营杂货店的,那时他的儿子才刚刚上幼儿园。“我的丈人和丈母娘身体都不好,家里收入也不多,两人收入加起来60多元,妻子有三个兄弟姐妹,最小的弟弟得了气胸,都要靠家里周济,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的。”出于改善家中经济状况的考虑,连同周品荣在内,一家人咬了咬牙,凑了几百元钱拿到了一家长风公园附近小铺面的经营权。
“80年代,很多人对经营杂货店这样的小本生意并不感兴趣,认为这不是正经营生,做这一行的不少是落实政策回城里的待业青年,”周品荣坦言,最初,除了糊口,他们对这份小本生意并没太高的期待。
事实上,现在看来,彼时开杂货店的人群中“藏龙卧虎”,头脑精明,成为日后的知名大商贾有之,目光深远,成为成功投资者的有之。但周品荣却说,家里人都不是精明的生意人,就是守着几平方米的小店过日子,老实本分。
实际上,经营杂货店的日子很是辛苦。岳丈是主理,全家人都要趁着工作之余来店里轮流看店帮忙。周品荣的分工则是在工作之余去城隍庙去批发小商品,从长风公园骑单车,跨两个上海牌旅行袋。生意最火热的时候,他不停补货,一天骑上两个来回,还因此累得患上了痔疮。
不过,让全家人感到欣慰的是,那时杂货店不多,而且市场上的流通物资也不充裕,店里的生意很是火爆。比如,附近学校放学,学生们都会到店里抢购各种零食和粘纸。用周品荣的话来说:“卖粘纸的速度就像发牌。”手套、帽子、彩色鞋带、头饰、花色头绳也都是紧俏货,“头箍发饰,成本两毛,卖出去的零售价是5毛,出货速度非常快,一会儿头绳就卖完了,还有人等着要。”生意最好的几年,周品荣一家人忙得连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的时间都没有,不断有顾客上门要买这买那。“都在忙店里的事情,没时间准备,准备了也坐不齐。”
因为杂货店生意红火,周品荣岳丈一家的生活很快就有了起色。“三个月之后,家里的日常伙食就改善了很多,时常会吃到炒虾仁、炖鸡汤以前逢年过节才会吃到的‘硬菜’,”六个月以后,全家人都明显觉得日子不再那么紧巴巴的,手头也有了一些闲钱。
虽然岳丈因为体力和健康问题,过了几年就将店铺转手了,但周品荣一家的生活却因为经营杂货店得以大大改善。
在鸡毛蒜皮中历练
上世纪90年代,杂货店进入全盛时期,遍地开火。彼时,在一个职工集聚的新村里,走上五分钟,你就可能路过一家杂货店。
不仅如此,小小的店铺也为很多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钱惠珍家里利用社区里的牛奶亭开设了一家小杂货店,生意虽然不如上世纪80年代火爆,但也总给家里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收入补贴。他们一家人除了早上负责让社区居民打卡取牛奶,就是经营杂货店。钱惠珍的两个弟弟从耐火材料厂被分流下岗待业,就是靠杂货店的平淡经营赚取生活费,渡过了难关。 作为长女,钱惠珍也要帮忙打理。那时,家里住房不宽敞,逛街看电影也得花钱,她干脆和男朋友一边看着店一边谈恋爱。但第一次和男朋友一起看店,钱惠珍就遇到一件令她难忘的事情。工作日的晚上8点多,一位小学生拉着妈妈一起来买当时风靡街头的广澳梅。因为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孩子希望马上就能吃到蜜饯,妈妈被纠缠不过,便带着孩子到店里来买。“那天店里的广澳梅正巧卖完了,但布货的是家里人,我并不知情,”在孩子期待的目光下,钱惠珍和她的男朋友将小店翻了个底朝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包广澳梅同厂出品的其他蜜饯果干,孩子虽然不满意,但看到店里的叔叔阿姨为找一包零食满头大汗,倒也是体谅。
而这件事情让钱惠珍生了心,“把小小的杂货店经营好,也是一门学问。”她开始留心经营之道。比如,店铺如何布货才能迅速找到,又比如,那些紧俏商品靠着什么样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愿意埋单,杂货店也是消费市场的晴雨表。正是这样的鸡毛蒜皮的琐碎经营,钱惠珍锻炼了她的判断力和经商眼光,这为她日后从纺织女工转型成为大型超市的经理,及至后来成为商场的管理者打下了基础。
新零售时代的暖融人情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杂货店在各种商业零售模式的迅速迭代中逐渐式微,改行关张的有之,坚守的经营者则是举步维艰。
新上海人老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杂货店。他用多年打工积蓄盘下这家店铺的经营权,一些同乡觉得杂货店的地理位置有些冷僻,虽然前店后宅的建筑构造能解决老高一家的居住,但他们中的一些老生意人并不看好老高的店。
实际上,除了地理位置冷僻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经营杂货店的“黄金年代”早已经过去。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24小时品牌便利店、连锁超市遍布大街小巷,更明亮、舒适的购物环境,更明晰的布货方式,更可靠的进货渠道和口碑,更丰富的货品,竞争力让小小的杂货店毫无招架之力。而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的兴起,也取代了社区杂货店的经营内容。
尤其,在外卖平台上线之前,一些社区门口的杂货店老板还接手了为相熟的小区居民打电话代点外卖、送方便面、火腿肠、卤蛋上门的生意。现在,年轻人想买零食上电商,想吃新鲜热乎的,打电话叫外卖。一些杂货店只能在更狭窄的缝隙中求得生存。
不过,老高的这家店所处的地段乍看不起眼,却独具优势。店门口是一辆公交车的始发站,附近有一所中学,学生们上学、放学都会路过此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带,走上一公里才能找到便利店和超市,老高的杂货店成了小区居民和学生们购买零食、冷饮最方便的小店。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了老高开店的立足之本。仅与老高的杂货店百米之隔的另一家杂货店,就是因为离车站稍多了几十米的距离,不久前因为经营困难,将一大半的铺面转让给铝框门窗型材的经营者了。
虽然店面没有什么精致的装修,但是无论是布货还是从门店布置的实用度,都能看出老高的精明。和其他敞开式的杂货店不同,老高用了移门,冬天很挡风,不像一些敞开式杂货店,把看店的人冻得瑟瑟发抖。店里的货品以薯片、饮料、冷饮为主,也都是些市场上最畅销的。“我不卖什么辣条之类的小厂出的东西,店里的零食、饮料都是正规渠道进货,品牌都是有口碑的,否则,学生要是吃坏了,家长不高兴,我砸的还不是自己的招牌。”营业高峰是在学校放学的时段,不少学生坐车之前,会到老高的店里买上一瓶汽水或者零食,尤其是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放学晚了,店门口还会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来买零食垫饥的学生。 老高坦言,他连酱油都很少进货,虽然那也经得起存储。但是附近居民若不是急用,都会去一公里外的大卖场囤货,那里时不时搞特价,老高无意做“以卵击石”的事情。精明的他很清楚自己小店的定位,主打的就是零食、饮料、冷饮、泡面的生意,再加上人情路线。 童叟无欺,待人热情,让老高在社区居民中树立了口碑。一些居民在更换家具时,把家里半新不旧的家具送给老高。老高的店门口因此有了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款式不同的椅子。他接了电线,用电磁炉在桌旁做饭,天气不算冷的时候,一家人就坐在店外吃晚饭,周末还会和来访的同乡一起吃个火锅。老高念初中的儿子也常趴在这张桌子上写作业。
和居民相处和谐,老高在这一带人缘不错。今年夏天,社区业委会讨论更换物业公司的事情,老高杂货店门口的桌前又成了居民的据点,一些居民买了冷饮和饮料一边吃一边讨论物业的问题,老高则默默地为他们的茶杯缸子续上茶水。
前一阵子,邻近的一家汽修铺开张,负责为修车工烧饭的阿姨还未到岗,老板就安排几个修车工就在老高的店里买几份方便面,权做一天的头两顿饭。看到几位工人坐在八仙桌上吃着方便面,老高的妻子也是个热心肠,连忙多炒了一些绿叶菜,给要吃两三天方便面的修车工加点营养。
这些小小的举动,让社区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
“杂货店生意是比以前难做,但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老高坦言,也许有一天,他会再度改行,但经营杂货店也会成为他生命中辛苦却又柔软而温暖的记忆。“只要杂货店存在一天,人情的味道就不会变。”
作者 陈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