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年轻人似乎“懒”得运动:下班回到家窝在沙发里刷手机看综艺,或用游戏填充人生;手机里各式健身软件倒是不少,可就是懒得“打卡”……驰骋运动场本应是年轻人的常态,可打开记步软件,“百步青年”比比皆是,“宅”成为不少人打发时间的首要选择。一项对近2000名18—35岁青年的调查显示,50.7%的受访青年自认身体素质一般,27.4%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44.5%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每周锻炼不足3次。
健康是“1”,其他是“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梁实秋曾这样回忆自己补考游泳的经历:“经常运动有助于健康,不,是健康之绝对的必需的条件。”锻炼身体不仅能带来充沛的体能,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精气神。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身体不适时往往容易脾气暴躁、心情低落,而在运动过后常觉得心情舒畅,精神状态更加饱满。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体格与心境的密切关系几乎是普遍的,“我常仔细观察我所接触的人物……我没有看见一个身体真正好的人为人不和善,处事不乐观;我也没有看见一个颓丧愁闷的人在身体方面没有丝毫缺陷。”
在工作学习之余抽出个把小时锻炼身体,不仅能释放压力、提振精神,还会提高工作效率。面对电脑哈欠连天,材料堆积如山却一筹莫展,此时不妨放下手头的工作,酣畅淋漓地流一场汗。就拿跑步来说,奔跑的过程中疲惫被带出身体,均匀的呼吸与协调的步伐也很适合自由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坦言,正是当年在清华园养成的良好锻炼习惯,才使得他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青年时期正是创造力活跃、大有可为的年纪,此时若身体羸弱、精力不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便也是空谈了。
除了保持健康,运动更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行为,通过克服惰性建立起自信和自律的习惯,达到精神和身体的自由。不难发现,每个坚持运动的人都有蓬勃的上进心,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便是自我管理的好手。在运动初期或许有一些不适,但从选择开始运动到突破身体极限,从继续坚持到享受运动带来的变化,和人生迎难而上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运动带给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砥砺,也赋予了生活一种体育的哲学:“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说到底,体育锻炼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命质量,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则关乎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马约翰曾这样告诉学生:“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都是好样的,在体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
动静结合,方能行稳致远,愿更多年轻人激活青春动能,奋发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