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南
十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她
昨天(9月26日),经过两年多,我们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亮相啦!
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就是我国十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她在云南西北部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由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
而我们的云南,除了普达措,
还有最壮美的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
最懂借势而为的民族,
创造了堪称世界奇观的山体雕塑
王木水 | 文
阝 勹
中国人对田地的改造和利用技能,在云南红河得到了极致体现。
梯田,是人对自然运用的典范
当地的少数民族为了从事世代赖以为生的水稻生产,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对当地的山区进行了持续改造,最终创造出灌溉便捷、秧苗层叠的壮美梯田,它们与山林结合,成为水乳 交融的大地景观。
这些梯田,大多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是世界遗产申报地元阳县境内,就接近19万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老虎嘴梯田、牛角寨梯田、坝达梯田、多依树梯田等。它们有的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多达3000多级,大则数亩;有的则小如脸盆,人根本不用下田,伸手就可以秧插或收割,看起来十分奇妙。
每当旭日初升或夕阳西下,一片片裹着云雾的梯田,由山肩山脊绵延嵌入深深的河谷山麓,层层叠叠地勾勒出不同的线条,而那线条中间大小不一的块状,就是闪耀着光泽的、哈尼族精心雕塑的梯田家园。它们依山形流转,收纳着一汪一汪晶亮的碧水,洋溢着各种光感、色感和美感。加上梯田周围蒸腾的云海,飘渺的山岚,婆娑的树影,那些盘踞山坡的梯田便显得更加壮丽。
雕塑它们,需要十几代人共同努力
地处偏远山区而又生产工具落后的哈尼族,究竟是如何开垦出这般美妙壮观的梯田的呢?
研究者认为,云南的哈尼族和彝族都源自古代北方游牧的氐羌,历史上他们沿着藏彝通道南下进入云贵高原的大山之后,逐渐学会了翻地和种植。他们挖沟引水、开田插秧,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终于把一座座大山,雕塑成了梯田。在长期的摸索和生活实践中,哈尼族人不仅把梯田打理的有声有色,还依山傍水,构建了自然和谐的居住家园。
最壮美的田园风光
哈尼族居住的区域,山腰通常是村寨,而村寨下方就是梯田。为了保障梯田的浇灌,山上还要有水源,村寨下方的地势还要平坦。所以,在哈尼族的梯田集中分布的区域,总是与水源相关,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由一座座蘑菇形状的房屋组合的居所,跟房屋下方层叠有致的梯田呼应着,形成了最美的观景视角。
尤其是太阳从梯田对面映照过来的时候,坐落在梯田之上的哈尼族山寨,就显得越发安静而迷人,寨前萦绕的薄雾、挥洒在梯田之上的金辉、还有熠熠发光的水田,共同构筑出一个如诗如画的场景。眼前千山折叠一般的梯田,仿佛就是浩瀚连绵的大海,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泽,从山坡一路下泻,形成曲线玲珑、节奏和层次鲜明的大块大块的浪花。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水田的光影效果更是出奇的好,初春开得漫山遍野的红色、白色的桃花和棠梨花,以及深秋的云海,愣是能够美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程度。
春耕 摄影 / 王彤
如果走近了看,你会发现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始终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坡缓则梯田面积大,坡陡则梯田面积小,脸盆、簸箕、擀面杖,在这里,能够看到任何形状的梯田,它们一点点、一片片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了气势磅薄、规模宏大的艺术景观。
元阳的梯田,规模大的地方往往一坡就是上千亩,有的地方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向上延伸,最高到达海拔2000多米,在一个坡上形成3000多级阶梯。这些梯田不仅实现了水稻生产的最高极限,也孕育除了举世瞩目的大地奇观,很多地方还被开发成了著名的梯田观景点。
在梯田分布最广的元阳,如今有多依树、坝达、猛品、金竹寨、龙树坝等六七个景点。多依树景区位于县城东部55公里,整个景区三面临山,一面是伸向谷底的一个坡地,而临山的三面则分布着无数村落,站在村落高处看,眼前就像一个大海湾。数千亩梯田,像是一个由东至西横向宽阔的瀑布,向下奔腾,壮观无比。
而在摄影师看来,最壮美的田园风光,却是在县城南部50公里的猛品景区。从这里俯视梯田,犹如一朵朵盛开在万顷碧波之中的巨大花朵,而田间的无数个棚点,则像点缀在浪花之中的帆船,随风舞动,让人惊叹不已。
地理和气候,是形成梯田的关键
元阳哈尼族梯田的这种壮美,也得益于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元阳境内的哀牢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的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云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海拔最高3165.9米。在第四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面抬升,河流下切,高差增大,而形成今天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而元阳的地貌特征就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被红河和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的山岭,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本身就是极美的地形。高温蒸发的江河之水形成的雾团,和着当地极其丰富的降雨,也赋予了元阳梯田瑰丽的云海之美。
从地形和气候条件来说,元阳位于云南省的南部,云南的地形是西北高、南部低,到了这里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刚好跟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形成对比。随着海拔下降,滇南地区的降雨量也越来越大。据介绍,在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年降雨量能达到1397.6mm,另外,滇南有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在内的29条、总长700余公里的水系和流域,它们就是元阳所有水源的源头,这样一来,就促成了滇南梯田稻作文化的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哈尼族地区,形成了整个云南、乃至全国最集中的梯田稻作的地理环境。
有水,才有这一座座“田山”
如今的元阳,还有将近7万公顷的森林,它们涵养着巨大的水分,并在高山之上形成了无数条清流和小溪,所以当地有种说法,“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可以浇灌境内的所有梯田。”
为了有效地利用水源,哈尼族还围绕着梯田的构筑,发明了一系列严密的用水制度,以保障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应,又不至于浪费。百余年来,哈尼族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将雨水溪流统统纳入其中,它们像一条条银色的腰带,包裹着山岭稻田,既保障了稻作,又孕育了交响诗一般壮阔的大地诗篇。
那一座座绵延不绝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精妙绝伦的立体画卷,展示出了哈尼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它们的古老久远和宏大,诠释的是极其宝贵的关于生产、生态及富于文化和审美价值的民众生活。
沙巴(sapa)位于越南北部的山区,是一个云雾缭绕的宁静山城。不过,它通常不在大家的常规旅行线路里,因此来这里的游客并不多。并且,来这里的人也对它褒贬不一,有的觉得没什么可看的,实在很无聊;有的则觉得这是一处世外桃源,对其赞不绝口。
确实,沙巴不属于匆忙的游客。如果你只是准备来越南走马观花地逛一圈,沙巴并不适合你。如果你准备找一个地儿清静清静,跟朋友喝喝咖啡聊聊天,也许沙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之前已经去过国内的元阳梯田或其他梯田,并对这样的乡村景色热爱有加,我非常建议你也来这里看看,体会体会两者的相同和不同。
沙巴靠近中国云南边境,是一处高山度假与避暑胜地。它位于老街省沙巴县,居住在这里的人以苗族和瑶族的分支居多。顺便说一下,越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北部的老街省。
这里的人们仍然保持着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保存着苗族独特的风情和文化,对旅行者不会排斥,但也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距离。
不得不提的是这里的梯田景色。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梯田在群山里铺展开来,黄绿相间,蔚为壮观。傍晚时分,更是美不胜收。
喝着越南咖啡,打望着梯田,呼吸着新鲜的山间空气,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大家觉得越南的沙巴梯田跟国内的梯田比起来如何?
贵州,在很久很久以前,属于“别人的土地”,隶属“荆楚”或"南蛮”,是“带罪之人发配边疆”的边疆之地,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国”便属于贵州之地。贵州,直到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时期,才终于建制为省。据说,贵州古时当地百姓称之为“矩州”,就跟湖南人把“飞机”说成“灰机”的道理一样,有朝廷官员来到贵州,问起当地老百姓,此地如何称呼,百姓答:贵州。其实百姓口中说的是“矩州”,但贵州的名称却从此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
古时,贵州是通往广西和重庆、云南的咽喉之道,有人曾把“贵州”二字拆字分析,称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在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市花溪区有一个5A级景区-----青岩古镇,素有贵阳“筑南门户”之称。当地流行一种说法,称“惠水粮三天不到贵阳,贵阳必闹饥荒”,惠水作为贵阳下属的一个小县城,掌握着整个贵阳人的温饱,这种 “胃口”满足的重要性,再加上贵州的战略地位,引起了明朝皇帝的重视。朱元璋派遣他的军队来到贵阳,其驻兵屯田之地便是如今的“青岩古镇”。
游览青岩古镇有四大看点,它不仅拥有中国南长城之一,并且暗含四种宗教信仰文化,它不仅是姜文《寻枪》拍摄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集散地。在古镇不仅可以体验到贵州文化,也能品尝到富有贵州特色的美食。
青岩古镇热闹,缤纷,宁静,包容。青色的定广门城墙上鲜红的笙旗猎猎作响,仿佛踏进城门,便从现代迈入了古代,从现实走进了梦里,600多年过去了,青色的石板路早已磨得光滑,铁蹄声也早已远去,可是,依然能从悠然的时光里恍然感受到过去的模样。
青岩古镇历史上有8座石牌坊,如今仅保留下来两座。它们无声诉说着古镇的历史,像一个符号般伫立在街道,仿佛隔着热闹与繁华,仿佛隔着宁静与安然,仿佛隔着过去与未来,只有那石刻的造型和人物仿佛还带着历史的温度,带着引人致胜的故事在向你娓娓道来。
古镇的房屋建筑多为重檐悬山式,这种建筑风格对“天无三日晴”的贵阳生意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茶马古道的集散地,摆放货物的门面需要遮得起风挡得住雨,光有第一重房檐并不稳妥,用第二重房檐挡住斜风细雨对生意人的货物便起着万无一失的作用。这双重房檐尤如一个人的眉毛和睫毛,眉毛装饰着眼睛,睫毛保护着眼睛,好像缺了谁都不好。
古镇,适合慢慢地走静静地看细细地刻画在心底,在蜿蜒曲折的小巷里,感受人群从身边越过时掀动的气流,在热闹的繁华里,抚摸那斑驳的青墙,回望那遥远的历史。小镇的故事,不需要刻意寻找,那一石一屋一瓦一檐一街一巷仿佛都自带沧桑。背街,是一条以石头砌筑的老巷子,薄石铺路,厚石砌墙,东接财神庙,西抵慈云寺,将古镇南街和西街连接在一起。这种用条块石、团石和不规则石块以糯米浆、桐油、石灰粘合砌筑的街道,在《寻枪》的镜头里,留下了诸多背影。当行走在背街上,总会不自禁地想起那明朝的军队,踏过这静谧的小巷时,有无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贵州居住着56个民族,只有仡佬族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些外迁过来的民族对宗教信仰带着极大的包容。在青岩古镇,便流传着四种宗教文化: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这些文化在此地和谐共处,假如,抬头望一望住宅的门楣,便能区分出他们的信仰。刻着十字架的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刻着莲花的信奉着佛教,刻着太极八卦的便是道教了。
青岩古镇的四教之中最华美的建筑便是万寿宫道观,曾是江西人建在古镇用来商谈、看戏的场所,又被称为江西会馆。历史上的青岩古镇曾有9座道观8座寺庙,以万寿宫道观为绝。道观内供奉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许真君,始建于1778年,道观内的木雕神灵活现仿若刻画着一幅幅活着的故事,还有栩栩如生的60真身彩绘甲子图,宛若一个道教博物馆。这种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四教并存之地,在中国并不多见,但在青岩古镇,它们却显得尤其和谐,让人不仅对贵州人的包容更加刮目相看。
古镇的商品琳琅满目,足以让人产生眼花缭乱之感,明清时期,这里是茶马古道集散之地,叫卖吆喝之声不绝于耳,如今的古镇,仿佛是繁华的延续,让来到古镇的人总是禁不住东摸西看,又忍不住大买特买,即使掏空腰包也在所不惜。
纷纷攘攘的古街巷道,带着当地人的质朴,和着过往行人的好奇,热闹着,寂寞着,诉说着,沉默着……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中,上演着一出出文化的碰撞,激荡起心灵的涟漪,让人慢了脚步,忘了时光。
古镇里的美食,深藏着贵州人对食物的喜好。贵州人喜爱吃辣,在古镇见得最多的便是辣椒,油炸得酥酥脆脆的,本地人早上吃牛肉粉或者羊肉粉的时候,便拌一点这种辣椒就着吃,看电视或者喝酒的时候,甚至把它当零食和下酒菜,即使抓一把放在嘴里嚼,也依然能够吃得津津有味,贵州人常常开玩笑说,其他地方流行辣子鸡,我们这里流行鸡辣子。
古镇还流行一种米豆腐,用蔬菜汁制作,呈现出绿色的模样,看起来虽怪,但吃起来却透着清爽。
贵州自明朝中期开放科举,至清朝出的第一位文状元便是来自于青岩古镇的赵以炯,青岩古镇甚至还出过200多名进士,据说状元很喜欢吃猪手,所以,这里流传着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但凡家里有孩子要中考或者高考的,家长在考试前都会带着孩子来到古镇转一圈,再吃一吃古镇的小吃,讨个好彩。所以,在古镇的街头,总是能看到色泽、味道极好的猪手满街飘香,直引得人口水直流。
青岩古镇,与其说它是一座古镇,不如说它是一部历史,来过的人,翻过,阅过,有的人走了,而有的人却在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仿佛前生,便身处在这座古城,和着朱元璋的军队,行走在这老街古巷中,踩着那青色的石板,一步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