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天气的变化十分明显,过了立秋,溽暑迟钝,晚风初凉,风物长宜的秋天就要登场了。人既称“万物之灵”,在对季节的感知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若说夏日时节人因溽暑而烦躁,到了立秋之日,心态渐渐地就变得平和了。
中国人讲究“破而后立”,立秋如同一个分水岭,宣告着夏天的“破”和秋天的“立”,这从属于两个季节独有的声音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夏日,知了和青蛙平分了昼夜,你在日间聒噪,我在夜里喧闹。但是秋风一起,秋虫纷纷从洞里爬了出来,双强对立的局面逐渐演变成群雄割据。相比而言,夜里的势力似乎更强大一些,夜幕降临以后,厨房、书房到处都是“咕咕”“呱呱”、“曲曲”“秋秋”的声音。它们并不藏身于室内,却无时不在我们耳边。而日间,除了人语、车马之声,蝉叫渐渐地稀疏起来,直至消失,仿佛它们再也无力鸣噪。这一番强与弱的角力,新与旧的更替,象征着一个季节的结束和另一个季节的开始。
汉语里有个词叫“新秋”,秋天年年都至,但每一年的秋天都是全新的。当时光由盛夏转入初秋,又由初秋转入深秋,很多小动物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蝴蝶、蚊子、萤火虫,虽然偶尔还能听得几声蝉语,却是越来越稀、越来越弱。慢慢地,秋风起了,菊花黄了,鲈鱼肥了,蟹脚痒了,河边的草消失了,石头一块块露了出来,霜附在石头上,便有了“风霜高洁”。
人们素来喜欢用“秋高气爽”来形容秋天,可见秋天给人的感觉除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伤感,更多的时候是空旷的、明朗的,宛如打开门见到一室的“窗明几净”。秋天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事物,譬如露珠、枫树、落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挂在草尖上的露珠,经风一吹,“啪嗒”一声,掉落在地上,微微有些凉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不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美丽。至于落叶,草木无声,有时飘零,当蝴蝶飞跑了,它们都变成了没有翅膀的蝴蝶。当然,立秋离这一切还很远,只是没有立秋,这一切都无从想象。
立秋以后,虫声唧唧,如夜里的读书声。闲读之际拾得一个好句:“洗砚之时曾染指,种花以外不低头。”然而到了深秋时节,稻穗深深地埋下了头,人们也埋下了头,忙碌起这一年的丰收,沉稳、谦逊,成了立秋之后的又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