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有一颗玲珑心,林黛玉则“心较比干多一窍”。然而,尽管林妹妹聪明灵秀,面对贾母出的两道考题,她也只答对了一道。而贾母出的另一道考题,黛玉则终身未悟! 侯门深似海。林黛玉刚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对 于黛玉这样一个七岁上下的女孩,能有如此心思,实属难得。黛玉和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以及迎、探、惜姊妹相见过后,王熙凤出场了,此时贾母给林黛玉出了一道难题。 黛玉不认识王熙凤,贾母是这样介绍的“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固然,贾母和熙凤二人时常开玩笑惯了,但给自己的外孙女这样介绍熙凤,实际上是考黛玉的应变能力。因为,初次见面就呼一个人的绰号是失礼的,黛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叫熙凤“凤辣子”的。黛玉果然没令贾母失望,并没有失礼,在踌躇之际,幸而众姊妹告诉他“这是琏嫂子”,黛玉方以嫂呼之。 然而,就在同一天,贾母给黛玉出的另一道考题,颇耐人寻味。晚饭后,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根据贾母回答黛玉的话,很多人以为,贾母是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笔者认为,这简直小瞧了贾母。细想一下,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不都是贾母带大的么,这几人的才华如何,没一个是平庸之辈,便如稍微弱一点的惜春、迎春都是诗词书画无所不晓的人。或许,贾宝玉的哥哥贾珠,恐怕也是贾母带大的。所以,从元、迎、探、惜四姊妹的才学来看,贾母是很看重对她们的培养的。因此,贾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另从贾母“破陈腐旧套”批评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来看,同样说明贾母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
那么,既然贾母重视培养女子的才华,为何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分析贾母和黛玉的对话,贾母先问黛玉读什么书,后来又回答黛玉“众姊妹读什么书,不过是认几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贾母看似这样矛盾的对话,实际上是在教黛玉做人的道理,要学会“藏拙”。因为,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的回答太过直接太过实在了。《四书》是儒家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想,黛玉一个7岁的女孩,就刚念了《四书》,这可了不得!就算黛玉真的读完了《四书》,一个7岁女孩也难以真正读懂。
黛玉天资超群,读懂了《四书》,也万万不可在众人面前随口而出,一方面令人嫉妒,再一方面“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绑架在当时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所以,贾母和黛玉的对话看似前后矛盾,实际上是告诉黛玉做人要低调,要“藏拙”。果然,黛玉懂了贾母的意思,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然而,笔者以为,黛玉很快就把贾母的教诲抛之脑后了。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在薛姨妈家“含沙射影”取笑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吃冷酒,针锋相对数落宝玉的奶妈李嬷嬷,暴露了黛玉“眼里揉不进沙子”的真性情。
其实,黛玉并不是不会“藏拙”,生活中对姊妹以及丫头们是极好的,可争取好胜是她的天性,所以诗词比赋方面从来不甘人后;偏偏黛玉又是痴情之人,她发脾气、直言相对、心痛落泪只为了心上人宝玉。如果黛玉面对任何事都一味“藏拙”,那么她就不是我们心心念念的黛玉,她就不会那么立体而刚直,她就不会那么令人心疼怜爱,她就成了薛宝钗了!
所以,贾母出的后一道考题,黛玉不是不懂,而是甘愿终身不悟,决心做最真最纯的自己!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 此帖被zhdf在2018-09-21 16: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