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是什么
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该品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别名
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
性味归经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脾经;肺经;小肠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的作用,是治疗皮肤病首屈一指的中药,特别是对瘙痒性皮肤病效果很好。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白鲜皮有抑制皮肤瘙痒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的炎症也有抑制作用。
白鲜皮膏
【组成】苦参、白鲜皮,氧化锌软膏(药店有售)。苦参、白鲜皮与氧化锌软膏的比例为1:1:5。
【用法】三者混合均匀。
【功效】缓解皮肤过敏
【注意】使用前先要用少量的混合药膏在皮肤薄皮做过敏性测试。
传统应用
主治湿热疮疡,癣疹疥癞,皮肤瘙痒,**肿痛等病症。
传统方剂
白鲜皮散(《圣济总录》:白鲜皮、防风、人参、黄芩、知母、沙参),治疗风热毒气,皮肤瘙瘁。
主要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白鲜碱和内酯类白鲜肉酯等成分。
1、含多种生物碱:白鲜碱、胡芦巴碱、白鲜明碱、茵芋碱、花椒碱、胆碱等。
2、含白鲜内酯、黄柏内酯、吴萸内酯。
3、 襻酮、黄柏酮、柠檬苦素。
4、挥发油:襻酮为主要的挥发油成分,还含β-蒎烯、对花伞烃、3,7,7-三甲基双环(3,1,1)一庚烯(2)。
5、其他: 白鲜皮还含黄柏酮酸、皮酮、菜油甾醇、β-谷甾醇、皂苷等。
药理作用
(一)抑制免疫、抗变态反应和抗炎
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对抗体生成细胞的增殖和循环抗体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在抑制免疫的同时,不导致脾脏萎缩。
可显著抑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显著抑制小鼠接触性皮炎和缫Ⅳ型变态反应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非特异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二)抗癌
本品有抗癌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使动物肿瘤细胞明显坏死,瘤体缩小,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包围肿瘤细胞。白鲜碱、胡芦巴碱、酮和挥发油为抗癌的有效成分。
(三)抗菌、解热、镇静
其多种生物碱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白鲜皮茵芋碱有解热降温和镇静镇痛功效。
(四)对心血管
白鲜碱小量时兴奋离体蛙心,使心肌张力增强,心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均增加。所含花椒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能使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冠脉扩张。此外,在紫外线照射下,白鲜碱能与DNA之双螺旋结构中的嘧啶碱基形成加成物,这一作用与牛皮癣治疗药8一甲氧补骨脂素相似;白鲜皮尚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皮炎、湿疹、牛皮癣等感染性、过敏性皮肤病,常与地肤子、黄芩等同用。
2、治疗肝癌、皮肤癌等癌症。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4、5一9g。
临床常用剂量:3~12g。
大剂量:12~309。
使用方法:水煎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治疗皮肤过敏性疾病
白鲜皮是一味免疫抑制药,又是抗过敏、抗变态反应药,临床对急慢性皮肤过敏有效,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白塞病等。常与地肤子、土茯苓、黄芩等同用。
白鲜皮所含的白鲜碱能使紫外线在体内发挥作用,并又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因此对银屑病更为适宜,与土茯苓、紫草、虎杖等同用。
白鲜皮外用还能治疗真菌感染之癣疮。本品对有红斑狼疮光敏感者可能不利。
(二)关于抗癌
本品是一味抗癌药,可用于皮肤癌、黏膜肿瘤、宫颈癌、肝癌、肠癌等。
文献记载
《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本草原始》:“入肺经,故能祛风,入小肠经,故能祛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1、LD50 :本品和白附子水提取制成的散结片小鼠灌服的LD50>2g/kg。
2、毒性反应:散结片对犬每日l次喂饲3、63g/kg,连续6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说明白鲜皮的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本品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白鲜皮有特殊的药香气,临床剂量过大(15~30g)有胃不适反应,在复方中要多用些和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