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是什么
竹沥是新鲜竹子去节后,用火烤后沥出来的液体。竹沥性味甘寒,入肺经。具清热除痰、镇惊利窍之功,可用治邪热壅肺,壮热烦渴、中风痰迷,惊风,癫痫等等证,是常用的祛湿药物。
药物名称
正名释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沥:其意为汁。本品为淡竹之汁,故名竹沥。
【别名异名】竹汁(《本草经集注》),淡竹沥(《名医别录》)。
【处方用名】竹沥、淡竹沥。
药物基原
竹状乔木,高7-18米。地下根状茎成横走竹鞭。秆直立,圆柱形,直径3-12厘米,中空,表面绿色,无毛。秆环及箨环隆起,秆箨长卵状,通常长于节间,顶端渐尖,基部截形,近于革质,无毛或上部有细毛,黄色,具灰墨色的斑点及纵条纹,每节通常有2分枝。叶l一3片互生于最终小枝上;叶柄长约5毫米,叶鞘长2-3。5厘米,淡绿色,边缘上部有纤毛;叶片窄披针形,长7-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背面基部疏生细柔毛。秋冬开花,穗状花序组成带叶圆锥花序,小穗有2-3花,顶花常退化;颖1-2片,外稃内稃较颖稍长;鳞被0-3,雄蕊3;子房具柄,花柱3枝。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
3、炮炙烤制:取去节,劈开之竹杆,架起,中部用文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苦,寒。
【归经】入心、肺、胃、肝四经。
功效主治
1、清热除痰
《本草纲目》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竹沥甘寒,入肺经,具清热除痰之功,可用治邪热壅肺,壮热烦渴等证。
①邪热壅肺,对热咳痰稠,最具卓效。本病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由于过食油腻肥甘,积痰蒸热所致。临床常见: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竹沥甘寒尚滑,入肺经,能清痰滑痰,润肺止咳,为治邪热壅肺,热咳痰稠之圣药。
②发热烦渴,《本草选》曰“竹沥乃阴虚有大热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因烦劳过度,热证日久,过用温燥,阴津耗伤,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致发热。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热,骨蒸潮热,心烦。失眠,多梦,出汗,口干而渴,便干尿少,舌红而干,少苔甚至无苔,脉细数。竹沥,甘可养阴,寒能清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清津生,口渴可除。
2.镇惊开窍
《本草衍义补遗》曰“中风失音不语,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颠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本品可用治痰热蒙蔽清窍诸证,对中风痰迷、破伤风、癫痫等证,均可用治。
①中风痰迷,多因素体肝旺,阳热偏盛,热灼津液,炼而成痰,痰火内生,火动痰生,肝风挟痰,上蒙清窍,内窜经络,致中风痰迷,临床常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小便不通,大便闭结,面色潮红,烦燥不宁,气粗口臭,手足温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竹沥,性滑流利,善透经络,走窍逐痰,能治筋脉拘挛。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诸证自除矣。
②破伤风,多因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而发痉者。症见: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腹壁板硬,胸腹满闷,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红绛,苔黄糙,脉弦数而无力。竹沥,以其甘寒滑利之性,散四.肢之痰,亦利脏腑经络之痰;又因其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凡风热发痉,痰壅经络者,用本品可清热滑痰,祛风止痉。
⑧癫痫, 《本草衍义》曰“竹沥,可定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多因大惊卒恐,或嗜酒肥甘,痰热内生,偶遇恼怒,痰随火生,上扰于胸,心神被蒙,发为癫痫。症见: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粘沫,气粗息高,双目直视,魂梦惊惕,胸膈阻塞,伴胁肋胀疼,心烦失眠,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有力。竹茹,甘寒滑利,入心肝二经。甘能益阴,寒能清热,滑可祛痰,热清痰祛,阴生阳抑,肝火不能循经上扰神明,则清窍通利,诸证自除。
鉴别应用
①竹沥与天竹黄两者功能相似,皆豁痰开窍。痰热壅肺及中风痰壅均可应用。然竹沥性速,直达经络,且寒滑之性甚强,功专豁痰利窍,痰热喘促昏迷及中风痰壅者多用之;竹黄性缓,清心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及伤风痰闭,发热喘促者多用之。
②竹沥与生姜汁二药擅长消痰,临床治疗热痰壅肺,中风痰壅及痰热癫狂之证,常相须用。朱丹溪有“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之说。然竹沥性大寒而滑利,只宜热痰,且伤胃滑肠;生姜汁温中益胃,胃虚不食及寒饮呕哕常用之,寒痰湿痰之证也甚合宜。此不可不辨。
用法用量
内服:30-60克,冲服;入丸剂或熬膏。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姜汁为之使。
2、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3、“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本草经疏》)
【配伍应用】
1、配生姜叶,竹沥甘而大寒,能清热滑痰,镇惊利窍闭。临床常用治中风昏迷,痰涎壅盛,口噤不语等痰迷窍,或风痰阻滞经络之半身不遂等证。然竹沥毕竟为纯阴之品,须借阳药鼓动其势,方能通彻上下,直达病所,以发挥最佳疗效。今与生姜汁配对同用,取生姜汁辛窜主动之性,以鼓动竹沥而行;又姜汁善豁痰利窍通神明,还可与竹沥起协同作用,加强消痰利窍之力。
2、配制半夏,竹沥甘,大寒,能清热滑痰,可用于肺热痰壅,热咳痰稠之证。制半夏辛、温,能燥湿化痰,可用于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之痰多,咳嗽,气逆等症。二药配伍,相畏使用,相互制约,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竹沥能转半夏之温热之性而为寒凉,而半夏可减弱竹沥之寒凉之性,对寒热错杂之咳嗽,痰滞之证,均可应用。
3、配瓜蒌,瓜蒌甘、寒,入肺经,具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之效,竹沥亦甘、寒,入肺经,能清热化痰。二药合用,相须使用,相辅相成,清肺生热,化痰之咳之力大增。
4、配肉桂、附子,附子、肉桂,皆为辛热之品,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通经脉之效。用治阳虚之危重证,能温一身之阳。且善温脾阳,竹沥甘寒,功专清热化痰,视寒痰湿痰为禁忌。但三药合用,以其桂、附之辛热之性,可转竹沥之禁忌为适宜。《本经逢原》曰“或言竹沥性寒,反可使之热痰,不知入于桂附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
5、配胆南星,胆南星性味苦凉,有凉热化痰,息风定惊之效,适用于痰热惊风抽搐及中风、癫狂诸证。竹沥甘寒,具镇惊开窍之功,凡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均可用治。二药配伍,相须使用,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窍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疗效大增。
方剂制剂
1、竹沥化痰丸(《增补万病回春》):天南星、半夏、陈皮、枳实、白术、大戟、苍术、桃仁、杏仁、红花、炒白芥子、芫花、甘遂、炒黄柏、大黄、姜汁、竹沥。主治在上之湿痰,及肠胃之积痰。
2、竹沥汤(《备急干金要方》):竹沥、防风、黄芩、麦门冬、茯苓。主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3、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陈皮、半夏、白术、大黄、茯苓、酒黄芩、炙甘草、人参、青礞石、火硝、沉香、竹沥,姜汁。治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吐咯不出,咽喉至胃脘狭窄如线。疼痛,目眩头旋,腹中累累有块。
4、竹沥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竹沥、生姜、芍药、大青叶、桅子仁、升麻、茯苓、麻黄、玄参、知母、石膏、生葛根。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无明,狂悸非意而言。
5、竹沥磨犀角饮子(《太平圣惠方》):犀角、竹沥。主治小儿心热,惊悸。
6、竹沥汤(《梅师集验方》): 茯苓、竹沥。主妊娠恒若烦闷,名子烦。
古籍记载
《别录》:"疗暴 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