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14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14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最美人间四月天,繁花似锦又清明。乡居之人天天看得见,油菜花开了,一大片耀眼的金黄;垂丝海棠开了,处处胭脂粉色;桃花梨花又开了,蜜蜂四下里忙碌。困在城里的人,心都开始浮躁起来,在楼里呆不住了,不停地眺望窗外,诗与远方。生怕一转眼就失去什么,辜负了什么。 幸好清明是个节,提前一两周就有了失踪的理由:扫墓去了!于是,办公室空了,小区空了,车库空了,喜气洋洋的笑声一路洒向郊外的春天。所谓“日暮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似乎并不见有人专为哀悼而哭丧着脸。“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怕只是文人故作思古之情的夸张描述。而今若是在某园偶闻二三人大放悲声,音调却又抑扬顿挫,如唱古戏,必是职业哭坟人所为。 清明是一叶载满思念的小舟,划过冷暖交替的岁月,也盛满了不曾淡忘的记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清明留下的印象,就是跟在母亲后面上坟烧纸钱,沿途顺手采集一大束各色杂花搁在先人的墓前。我问过母亲年年这么做是为什么?母亲说,清明是鬼魂在底下过年的日子,过年都等着钱用,人和鬼都一样。我问,这么好的景致,他们老待在下面,不出来走走么?母亲叹口气:唉,出门也要花钱呢! 工作后我定居上海,但每年的清明必回到扬州的乡下,祭祖与踏青,二者都是目的,浑然一体。看故乡天下黄花,最美乡村,还是老家。扬州人祭祖,讲究的是“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说的是清明烧纸要赶在大清早。每回扫墓,年已耄耋的母亲依然陪我同去。不同的是,过去是她带着我,现在是我带着她。我们是去祭奠父亲,而她则似乎在祭奠自己。那里是一座等待她去居住的空房子,她每年都要去打扫一次。擦拭完碑上父亲的照片,必定要将旁边她将来要放照片的地方擦了又擦,口中咕哝有声。此刻,身材矮小的母亲忽然高大如山,将我们和父亲也和死神牢牢地隔开。那个世界离她很近,离我们尚且遥远。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一切宗教思考的大问题。在清明时节,祖先告诉我们,其实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只是宇宙大化的自然嬗变。母亲说得最明白:生,是冰化成水;死,是水结成冰。难怪母亲面对父亲坟头的遗像,表现出如此宁静如水的洒脱从容。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一生务农的老妇人,用她最朴实的理解,表达了对生命最深沉的吁请。生死的界限,就在这纯净的自然中被瞬间消解。 一旦走出墓园,便见身边如古人书中描述的那样———“城中士女艳妆靓饰,接踵联肩,翩翩游赏,以致画船箫鼓,终日不绝”。正是烟花三月的扬州。扬州多柳树。民间素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牛”的说法,所以路上常见有随手插柳之人,河边田头到处柳丝摇曳,更添了几分清明时节的诗意。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曾写过一篇题为《扬州清明》的散文,文中这样描述道:“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如画家横披……” 万物复苏唤春醒,生死并置是清明。今年的清明如期飘着针尖样的细雨,春风拂动柳条,柳絮扬花满天飞舞,如烟如雾,恍若梦境。我一直坚信扬州之所以被人叫作扬州,就是因为这是一座四处扬花的城。我们在这座城外赶上了烟雨清明,慵懒地在比西湖更美的瘦西湖边走着,静静地走着走着,踢踏踢踏。听着落在耳边的花草上的雨水声,细细地听着听着,滴答滴答。湖上涟漪层层,鱼虾跳跃。林间百芳争艳,白鹭穿梭。绝美的烟雨如梦、暮春浓艳的江南景致,一年的憧憬和对好日子的祈盼,就这样被纷纷扬扬、丝丝缕缕、朦朦胧胧地挂在了眼中。
作者 俞画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