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14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14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俗话说:过完元宵送走年,犹如除夕夜的年夜饭,吃汤圆是元宵节必有的仪式。
说起元宵节汤圆,不得不说汤圆、元宵之争,江湖上一直流传:南汤圆,北元宵,谁是正统至今没有定论。那么元宵和汤圆究竟有没有区别?
细分起来,元宵和汤圆还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做法不同,北方“滚”元宵,制作元宵要稍微复杂一些,要将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水后扔进有糯米面的箩筐里滚。然后再过水再滚,反复几次,等它成为圆球就大功告成了。元宵煮好后,汤会比较粘稠,馅料有嚼劲,香味更浓郁。南方“包”汤圆,汤圆的做法就和包馄饨差不多,把做好的馅包进去,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成球形,汤圆口感更佳糯,馅的原料也更加多样化。做法不同造成两者外形上就有区分,元宵的外形显得粗糙而不太光滑,汤圆就显得精细圆润。
即便在南方,汤圆也有许多别称,除了常见的“汤团”,还有“浮圆子”、“水圆”、“圆子”等称呼。宋朝的史浩《粉蝶儿咏圆子》写道: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歌楼酒墟,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浪儿门,得我这些方便。这首词就是写的做圆子、煮圆子、卖圆子的场景,也算写得惟妙惟肖了。
我祖籍在宁波,所以小时候家里吃的汤圆都是芝麻馅的。每到元宵节,母亲都会自己包汤圆,大概几个人吃,每个人要吃几个,母亲都会计算好,放出一定的余量。做好的汤圆放在竹筛里,盖上毛巾,等时间到了,把水烧开,就可以下锅了。下锅以后,火不能烧得太旺。太旺,汤圆容易破,那看相就差了许多。但总是会碰到有个别皮特别薄的汤圆破相,遇到这样的情况,母亲就往往盛出自己吃,留给其他人的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晶莹透亮的汤圆,满满地飘着芝麻的甜香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甜食的偏好反而越来越淡,元宵节的那种甜腻就像过去的记忆在脑海里反复沉淀,偶尔提取出来品尝一遍。很多时候,元宵的习俗压缩得似乎只剩下晚上回家买一袋超市里的速冻汤圆,没有了想象中的香甜软糯,没有了母亲一边的絮絮叨叨,元宵过得似乎跟平常日子没有区别。
元宵节近在眼前,为了找回久违的元宵节记忆,我特意去了沪上两家知名汤圆店,发现元宵节的味道并未离我们远去。在市中心的美新点心店,不少顾客正在排队等候,他们店里的汤圆都是现搓的,顾客可以看到搓汤圆的每一道工序。在等吃的时候看包汤圆也是一种享受:他们的巧手上下翻飞,一小团汤圆粉不一会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口袋,装上馅,随着虎口的一张一合,馅就整个被包了起来,在他们的手中出现的仿佛是一个个玲珑剔透的艺术品。据说,宋庆龄、梅兰芳等都品尝过这里的汤圆,1972年尼克松访华,也品尝过美新的汤圆。七宝老街上的汤圆虽然历史不怎么悠久,却名声在外。可以说七宝大汤圆的名气是和老街一起成长起来的。现在老街上有好几家汤圆店了,味道都差不多,芝麻汤圆香甜软糯,鲜肉汤圆汁水丰富不油腻,肉也很扎实,可以混着点,还可以买生的回家吃。因为是旅游景点,人也更多,静下心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一家汤圆店,踏踏实实坐下,满足地咬一口汤圆,看外面的热闹,乐趣无穷。
回家后上网查阅,发现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汤圆有了很多新奇的做法与吃法,有些还是比较奇葩的,比如有滇味特色的腌菜炒汤圆,将腌菜和汤圆混合炒在一起,汤圆周身沾满深色的腌菜颗粒,看上去颇有点章鱼小丸子的感觉。据说这种做法如今在云南的一些餐厅颇为流行。还有番薯、紫薯、南瓜汤圆,在糯米粉中揉入番薯泥、紫薯泥、南瓜泥,汤圆皮儿随之可呈现出黄色或者紫色,色彩诱人,味道可口。再如藕粉汤圆,藕粉一层层裹上去,汤团外皮很Q弹;黑芝麻馅里还有核桃,汤里有桂花酱。其它的什么“巧克力汤圆”、“水果汤圆”也是想法大胆效果不错的,以后有机会也去尝尝或学上一招,关键的时候拿出来也是一个乐事。
作者 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