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介绍
【别名异名】生地黄 (《本草经集注》),鲜生地 (《本草便读》)。
药材鉴别
鲜的根茎呈纺锤形或圆柱形两弯曲,长约6―18厘米,粗约0、5―1厘米。表面黄红色,有不规则的疤痕,横断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纹理,呈菊花心。质脆易折断,味甘苦。主产于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
药理作用
1、对血糖的影响: 有人报导八味地黄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2、对循环系统:地黄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并有利尿作用,醇浸膏在中等浓度时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则抑制之。
3、抗菌:地黄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4、保肝:地黄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氧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洗净泥土,除去须根。
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
功效主治
1、清热生津: 鲜地黄味甘微苦,性寒,以清热止渴力胜;多用于热病烦渴,消渴大饮,热痹肿痛,地黄汁以清热止血力强,多用于大量咳血,产后血崩等证。
2、凉血止血:本品气薄味厚,甘苦而寒,能泄阳明以平火,凉血热而归经。
3、养阴生津:本品气清质润,味甘气凉,能清胃热,养胃阴,益胃气,生津液。用于:余热未净,胃阴不足;此证多由热邪渐解,胃中津伤所致,症见:口干、舌燥、口渴等
4、配熟地,熟地甘而微温,气味俱厚,补血填精,二药相配, 补血而凉血,滋阴而生津。适用于血虚兼血热者,阴亏而 津亡者。
5、配乌梅,乌梅属敛涩之品,味酸性平,能敛虚火, 生津液。二药配伍,酸甘化阴,有较强的养阴生津作用,且二者一清一敛, 清其内热,敛其虚火,相辅相成。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 口渴多汗等证。
方剂制剂
1、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犀角、生地黄、芍药、丹 皮,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 血不尽,内余痰血,面黄,大便黑等证。
2、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本方用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3、四生丸(《妇人良方》) 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上研末,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治血热妄行致: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4、地黄煎(《千金方》) 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三日。主补虚除热,去痛疖痔疾。
小飞扬草的功效及作用-方剂制剂
小飞扬草介绍
【别名异名】飞扬草(《岭南采药录》),痢子草、乳汁草 (《岭南草药志》),痢疾草(《广东中药》),细叶飞扬草、小乳汁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处方用名】小飞扬草、乳汁草。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晶能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2.收涩作用:本品吸附水分涩肠止泻,肠炎及小儿腹泻皆宜。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晾干。
2.切制润软,切短段。
性味归经
【性味】酸、涩、苦,凉。
【归经】入脾、胃、大肠三经。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本品味苦性凉,功可清利湿热。《岭南草药志》载:“内清湿热,外解湿毒。”可用于疟疾、痢疾、湿疹等证。
2.解毒消肿:本品功可清热解毒,祛湿消肿,常可用治乳痈,痔疮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煎。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
【配伍应用】
1,配黄柏: 黄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以清下焦湿热为其所长;两者皆可清热利湿并解毒,相配则药力倍增,专走下焦。主治热痢泄泻,下肢湿热肿痛及皮肤湿疮等。
2.配蒲公英:皆可清热解毒兼可消肿。然蒲公英又以散结为特色,二药相须配伍,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及敛疮散结之功效,常可用予瑰痈,湿疮等证。
方剂制剂
1.治痢疾方(《岭南草药恚》) 乳汁草、老茶叶水煎服。功可清利湿热,解毒止痢。治湿热痢疾。
2.治乳痈方(《岭南草药志》) 乳汁草、片糖。捣烂敷患处。有消炎退肿,解毒清热及利湿散结之效。
3.治缠腰蛇方(《岭南草药志》) 乳汁草、蒜草,捣烂,调冷开水涂患处。功可清热解毒,祛湿敛疮。治湿热内蕴之缠腰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