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夏天人们常吃很多冷饮、凉的食物,脾胃的阳气很容易受损。我们吃点姜,就可以防止出现这个问题。而冬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而生姜属于热性,人吃了后容易上。
既然如此,那么冬天是不是就不能吃姜了呢?
错!并不是所有人都不适合冬天吃姜。
对一些体寒的人来说,冬天吃姜有助于驱除身体中的寒气。“就像很多人都会在冬天喝姜汤一样,吃生姜会发热,从而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陈宁表示,体寒的人可以在冬天多吃些姜。
此外,除了食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用姜来帮助我们驱寒保暖。
冬天用好一块姜,可帮你暖暖和和过冬!
口里含姜胸中暖
在冬天的时候,空气特别的寒冷,如果我们早晨起来上班,走得急,有时候会吸一肚子的冷气,有的人甚至会觉得胃开始难受。
《本草纲目》记载:“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人们可以在早晨出门的时候,切片生姜,在嘴里含着,让唾液慢慢地和姜汁混合,然后咽下,快到地方了,把姜片慢慢地嚼碎,吐掉或者咽下,这样就可使前胸保持一股暖气,不受外面风寒的影响。
干姜粉冲服肚不凉
在冬天里,有的时候穿得少了,风会直接打到肚子上,尤其是在室外时间长了,我们的肚子会冷到,这往往会引起肚子痛,有的女士会更严重一些。
《神农本草经》里面说: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也就是指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这个时候如果有干姜粉,可以冲服一点,能起到暖中的作用。很多女性因为受寒而导致的宫寒冷痛,脘腹冰冷,四肢冰冷等,如果能够在冬日里服用一点干姜制品,对身体的恢复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红糖姜枣茶改善手脚冰凉
手脚冰凉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新陈代谢减缓,加上自身脂肪较少不能抵御低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手脚等部位就变得冰凉。姜枣茶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补血正气、燥湿消炎的功效,饮后能促使血管扩张,暖身驱寒,全身有温热感。
姜枣茶的配方主要有红枣3粒、生姜2片和红糖15g,都是中医养生佳品,各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姜水泡脚可驱寒
生姜在中医上属于辛温解表药,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较小。现代医学认为生姜能够刺激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冬季可以选择用生姜泡脚。如果怕冷的症状比较重,可酌情增加姜的用量。用生姜水泡脚一段时间后,怕冷的症状一般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约为中等大小的姜半块),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觉到烫为宜)。泡脚时水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搓双脚。
干姜敷肚脐暖胃
一到秋冬,寒邪直击脾胃,再加上天冷,人都爱吃点火锅、烧烤之类的热乎辣食。肥甘肉厚的,尽管吃起来过瘾,但对于脾肾阳虚的人来说,胡吃海塞完了“事后给颜色”,出现胃痛、胃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都是肠胃受寒惹的祸。这时候不妨用干姜、丁香、豆蔻三种药材研成粉末往肚脐上一敷,可以让自己的胃过个舒服的冬天
干姜、丁香、豆蔻三种药材按照1:1:1比例,用温水调和,在肚脐上敷上2个小时,一天2到3次就好了。
荆芥生姜粥缓解风寒感冒
荆芥生姜粥只适合风寒感冒的病人。荆芥生姜粥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荆芥,能辛温解表,发汗祛风,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初期的怕冷、发热、鼻塞、头痛等症。而加入生姜后,能祛寒发汗,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砂锅中放入70克粳米,加水大火煮到八成熟,并不断搅拌。之后,在另一个砂锅中放入3克薄荷、6克豆豉、8克鲜荆芥(或者5克干荆芥,一般药店有卖)、10克生姜,加水大火煎煮6分钟。然后将煮好的汤汁去渣,倒入已煮熟的粥锅里,用小火再煮9分钟。煮荆芥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温中补阳
冬天手脚发凉的人群,可选用温性的食物调补,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益气补血、温中祛寒的作用,适合阳虚、血虚体质者食用。
取羊肉500克,当归20克,陈皮6克,生姜15克。将羊肉洗净切块,起锅爆香。当归、陈皮、生姜洗净,与羊肉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食用。
姜汁护膝缓解关节痛
冬天给老人做个棉护膝,再用老姜的姜汁泡透,晾干后在睡觉时套在膝盖上,对于缓解膝关节痛很有好处。
选老姜,用料理机打出姜汁来,把护膝泡在里面,浸透后再取出,就可以了。使用之前,还可以把膝放在暖气上捂暖和了再戴,效果更好。
注意:对于经常嗓子疼、脸上长疙瘩等体热症状的人来说,就要少吃姜了。严格地说,有热证的人都不适合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