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以为领导不关注你,其实心中有数得很!要不,业绩卓越的孙悟空同学被开除了,并且非常彻底,斩钉截铁!
却说唐僧团队遇到百年不遇的危机,个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谁都有责任,谁都没责任,以至于孙悟空心浮气躁、急火攻心,见到拦路抢劫的贼人就想一顿痛打,结果呢?你懂的!凡夫俗子谁能受得了他的哭丧棒。
既然打死了个别,放生了大部分,师父还是强忍,老虎不发威。可是这位小同学却没有悔改之意,还是我的事情我做主,你做主你就解放了,自由了,还需要老师干嘛!分明是不成熟,小家子气。唐僧如果不管教管教,这个学生就彻底变坏了——管教的最好办法,不是和风细雨,采用鼓励加激励的办法,而是毫不留情,扫地出门!
唐僧给出的理由还是“老三篇”:“屡次劝你,更无一毫善念,要你何为!快走,快走!”回顾一下唐僧老师的教学史,我们在“三打白骨精”时似曾相似,什么“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还是一个字“善”,无他,没有“善”就没有一切。
这一次,孙悟空懂得“羞愧”了!孔子说过,“知耻而后勇”,只有心怀敬畏,有了羞耻的心,才会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才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其实,孙悟空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因为走投无路了!他“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孙悟空竟然会深刻思考和反省,也是奇迹。
知道错就好!一念真诚,观世音菩萨就会救苦救难而现身,孙悟空终于想到了菩萨,才有了生命的皈依。但此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一个“冒名顶替”的孙悟空出现了,本领与他一样强大,除了六个耳朵外,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六耳猴。
六耳猴的厉害之处,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绝大部分的神仙佛道辨认不出,就连观音菩萨也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吗?里面玄机多多。最终,在地藏王菩萨的指点下,两个家伙打到了灵山佛祖的大雄宝殿。六耳猴也太自信了,以为天下没有人能辨别出来,没想到佛法无边,佛祖是佛眼观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隐瞒,最终作茧自缚。
在争斗的过程中,佛祖的发言非常值得重视,他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这些证道的菩萨都是“一心”的,没有证道的孙悟空是“二心”。有诗为证: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有欲望,有追求,欲望和追求永无满足的时候,就造成了人的烦恼和痛苦。做生意的人,赚到了一千,就想赚到一万;赚到一万,就想要座金山。想当官的人,求得了五品就想要三品,求得了宰相就想要王侯。总之,是求不得,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虽然口头上说我很满足,其实就是没有满足。
孙悟空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没有成道,就终日“三心二意”,想入非非,那只六耳猴不就是他的真实反映吗?六个耳朵,不是三只猴子吗?现实中不是两只猴子吗?这就是“三心二意”!有了“三心二意”,“六贼”就很难消除,虽然孙悟空棒杀了不少,却是越打越多。
解决这个问题,确实不能用“打杀”这种野蛮的方式,需要好好的修行和感悟。
藏传佛教著名的宗喀巴大师十九岁出家,之后忙于修道,母亲生病也没法回去照顾,只好请人画了自己的像,送回老家给母亲。妈妈打开画像,里面的人就叫妈妈,母亲看后很开心,知道儿子得道了。当年,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弟子们想念他,就用檀香木雕刻了佛祖的像,以表思念。佛祖从天上归来,见到了佛像说,究竟你是我,还是我是你?
故事的真伪读者自己辨明。它主要说明一个问题,人有三心二意,是因为有所执着,执着有形有相的东西,心为形役,没有一天会开心自在。只有不执着,本来就没有来,也无所谓去,也无所谓来去——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文殊菩萨这样解释,如果有什么东西真有来去的话,那它来过了就不会再来,去过了就不会再去,为什么呢?所谓“来”,其实并没有“来”的源头;所谓“去”,其实并没有“去”的归宿;所谓“见”,其实根本都是假象。
当唐僧师徒明白这个道理后,就自心清净了;自心清净,就无所谓有来有去,有高有低,有肥有瘦。这样的话,就不会“三心二意”——六耳猴就会自己消失的——何须棒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