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89阅读
  • 0回复

[美食文化]离家千万里,我最想的四川味道都在这里![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41
金币
326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2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腊味和年夜饭
如果不是写文章,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关于香肠。这种因年而生的食物,既不精致,也不独特,无非就是把猪肉配上盐、酒、糖,再撒一把花椒,塞进猪小肠晾晒。各地都有,做法大同小异。

每年冬至刚过,我家所在的西南小县城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做香肠。做好的香肠挂在平常晾衣服的竹竿上。
四川冬天的太阳很稀罕,大人晾晒香肠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乘着冬天阳光玩耍的地方。于是来来往往像撩门帘一样,香肠被太阳晒后出油,噼噼啪啪打在脸上身上,浑身都有一股油乎乎的腊味。

随着寒冬的来临,南方很多大菜市场内有商贩开始现做现卖香肠
油气和水气
老家的腊味中,香肠是最较劲的。从选肉到腌制、装肠、晾晒,至少要半个多月,耗时费日,因此印象也最深刻。每年做香肠的时间是冬至过后,天够冷,肉不容易坏,又刚好有年前的太阳。
这时候菜场卖肉的地方会挂起一串串吹了气的猪小肠,白花花悬在油乎乎的铁钩子上。这就是灌香肠的肠衣。

小时候穿香肠是件动静挺大的事。一是量大,妈妈总是搬出专用的大木盆,调好味的猪肉块小山一样堆里面,散出浓浓的肉香和酒香;另一个是因为费事。首先得用铁丝弯一个圆圈,搭在肠衣口上,然后把一块一块的肉往里塞,一点一点往下捋。
这个环节得像绣花一样小心。肠衣如果太厚,做出来的香肠不好看;如果选薄了,又容易破,徒增灌香肠的难度。我记得最丧气的事情就是眼看着一长条香肠渐渐成形,突然肠衣爆裂,只好从破损处剪掉重头再来。
穿好后的香肠要扎针放气,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守在木盆边,捏一根粗缝衣针,专挑上面猪肉没填饱满的地方,听香肠被扎后发出噗噗的闷声。

香肠好吃,首先要油气足,因此选肉很关键。猪前腿肉最好,肥肉多,放的时间也更长久。猪的肉质肥瘦因喂养方式各不相同,吃粮食的猪肉质好,颜色亮。杀猪人的手艺也决定猪肉质量。猪刚杀时热量大,如果杀猪人手脚不麻利,半天收拾不出来,热气散不开猪肉会盖汗反水。
因此要挑选到一条既吃了粮食,又落到一个好屠夫手中的猪前腿并不容易,全凭主妇经验。一直觉得老家香肠最大的特点是味道厚,微咸中又带回甜,不像吃过的别处香肠,只愣头愣脑一味死咸。

听老家做香肠的行家说,那多半是因为之前猪肉没选好,太瘦了油气不足,怕放不长,只能多加盐弥补。不单肉要油气足,连配料也讲究油气。老家香肠里加的青花椒,一定要选颜色鲜润,没有被取过花椒油的。这样鼓囊囊油气充足的香肠,才能扛过之后半个多月的风吹日晒。
另一个关键是除血水。如果血水腻在猪肉间,香肠会泛酸泛臭,颜色也不好看。耐心的主妇会将猪肉切成片状,用温水冲洗三遍。调味时除了盐和糖,别的配料能少就少,怕用不好会伤其他味道,但烧酒的分量一定要够。
一秤肉,二两六盐,二两三冰糖或者二两五白糖,纯高粱酒要加足三到四两。之后半个多月的晾晒,就靠着烧酒的劲头咬血水,一直到香肠闻起来没有酒味,就差不多可以上桌了。

晒香肠听起来是太阳的事,但到底要几分阳光,也有讲究。比如北京的阳光虽然烈,却晒不了香肠。小时候深居在四川盆地里,对着温吞吞的阴天,想象着北方夹着大风的猛烈阳光才有劲。
直到在北京尝试过风沙日头直扑面门的厉害,才知道南方人的想象多么不切实际。香肠也受不了这种没遮没拦的天气。有一年老家冬至过后阴雨不断,怕赶不上过年,妈妈提早把尚未干透的香肠空运过来,让就着北京的太阳好好晒晒。没想到在阳台上挂了一天,就皮开肉绽,节节断裂。

香肠虽然属于干货,但不能脱尽水气油气。窝着盐水血水,会让香肠颜色黯淡。但如果被太阳晒得油气尽失,只剩干瘪模样,就更得不偿失。四川水气充足,四季交替就在不同的润湿中体现出来。
香肠在北京的储藏就只能放冰箱。北方的阳光经常夹杂着大风,对香肠只是一味索取,榨干油气、水气和香气。而四川的天气,总是晴半天阴半天,晒两天又补充两天水气。这种晾晒的节奏,是老天决定的,学都学不来。

香肠的吃法
香肠传统被归为冷盘,但因为小时候的树林烧烤经历奠定的味觉记忆,我始终觉得香肠是热的最好吃。刚出锅就立刻夹上案板,太烫沾不了手就用筷子扎住香肠一头,手起刀落。顺着菜刀刃淌下的黄油,肥瘦相宜的肉块滚落砧板,总忍不住想边切边吃。
像小时候在树林里偷食,不成体统,但嘴里和心里都有极大的满足感。不过热的香肠一切就容易散掉,不成形,所以年夜饭桌上的香肠,因为摆盘规矩不得不等热气散尽,为仪式感牺牲了最好的味觉。

来自四川的另一个地方经验主义是,香肠烹饪的时候也不能脱了水气。最家常也最经典的吃法就是白水煮。被肠衣包裹的各种味道,在沸水中慢慢舒展开。沾足了水气的香肠,肥肥地从水中捞出切片,再配蘸糍粑海椒的一碗豆花,炒一碟新摘的红油菜,或者鸡油豌豆尖,就是一顿最完满的饭。

自己成家后,也尝试了很多香肠的吃法。比如切碎熬燕麦,或者和各种蔬菜搭在一起蒸、煮、熬,从年头吃到年尾,总能慰藉远离家乡人的肠胃。香肠是百搭款,不忌荤素,但总要沾点水。如果直接用来炒菜,一下油锅就卷曲了,沱江风和水的味道,还来不及释放出来,就被热油卷成一团,总觉得太可惜。

香肠的寂寞和情义
传统食物的势衰还是不可阻挡,尤其留在家乡的人,都不稀罕腊货了。听妈妈说,有一年做了20多斤香肠,带到成都给哥哥,放到天气转暖都未动分毫,最后全扔了垃圾箱。回想起小时候的年夜饭桌,香肠整盘端上又整盘端下的命运,觉得香肠和做香肠的人真是寂寞。
吃食好像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表现。这几年,妈妈的身体大不如从前,生活中有关吃的心思和细节越来越少。即便是过年,除了除夕晚上,老家的餐桌也是只求简单。但妈妈骨子里还留着年轻时那种单纯的狠劲。
去年因为腰疾发作,动弹不得,住进了医院。可腰痛刚有缓解,她不顾所有人的劝阻,硬是出院回家做香肠。怕错过了时间,买不到最好的猪肉,也晒不到年前的阳光了。

我从小就觉得妈妈不是一个生活精细的人,只对她认为的必要之事,做得一丝不苟。比如做香肠,年头叹息没人稀罕,年底又抖擞精神,选肉,切肉,腌制,晾晒,打包,装箱,空运到北京,然后打电话嘱咐我,赶紧存冰箱里。
说香肠是腌制食品,多吃对身体不好,又说要赶紧吃,放久了味道不好。
每年都能接到这样一个大纸箱和一个电话。从前没有细想,今天写文章,才觉得香肠真是件有情义的东西。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