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客观现象,也是人们常讲的道理。然而在今天,这个道理需要辩证地看。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提倡人往高处走,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努力拼搏。但是,高楼大厦是从基础盖起来的,人往高处走也要从“低处”起步。只有乐于往“低处”走,从基层干起、向群众学习,才能行稳致远,才有可能走到“高处”。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乐于往“低处”走,更能成就自我。尤其是党员、干部,不能一味想着往高处走,而要乐于往“低处”走。这里的“低处”,是指基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全国2800多个县、4万多个乡镇、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会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干部乐于往“低处”走、甘作铺路石,既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能力与价值的体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要有所作为,凡是走过的路,都要努力留下自己的奋斗痕迹。一个人的价值在“高处”可以实现,在“低处”同样能够实现。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一大批优秀共 产党员,就是在基层一线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夸赞,彰显出巨大的人生价值。
乐于往“低处”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鼓励干部投身基层一线,做扎根基层、熟悉基层、奉献基层的优秀干部。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他在那里一干就是7年,从一名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学到了受益终身的东西。许多年后,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上世纪80年代,他又主动要求从北京的机关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他蹲在基层、扑在一线,跑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庄,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为人民群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切地读懂了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党员、干部只有乐于往“低处”走,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因为基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基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基层这个“练兵场”操练、在群众这个最好老师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干部,往往既了解实际情况又深知群众所需,既有深厚的百姓情怀又有丰富的治理经验,更善于解决我们党高度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这些能力和优势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只靠书本分析问题、远离田埂地头未经基层历练的干部所不具备的。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处,都要牢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至理名言,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千万不能只想着往“高处”走,甚至在仕途升迁、上调机关等问题上苦心钻营、斤斤计较,而要乐于往“低处”走,扎根基层、安心一线,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为人民建功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