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神秘的西夏纪录片,对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很是向往,以前飞机只在中卫短暂停留,随即便走。这次有幸参加第三季网络达人浪固原活动,对宁夏固原进行了三天两晚的采风,收获颇多。
4月27日晚上的活动,28日凌晨4点47分抵达固原站,固原网信办的老师接站,很是感激。先是在麻麻亮的清晨吃了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豆腐脑,随后到他的办公室休憩了几个小时。中午时分,我们驱车到毛家台子民俗村,在这里吃午饭。
中午时分,我们到须弥山下、丝路古道上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毛家台子自然村吃午饭,这是饭桌上的油酥饼,看着就垂涎三尺。
拿来土豆,洗净去皮,擦成丝,加点葱花,少放点盐,加面粉拌匀,平底锅里放少许油,油热下锅,滋滋作响声中一阵鲜香扑鼻而来,待两面金黄时,出锅,品一口,唇齿飘香。
西北人都喜欢吃大盘鸡,大盘鸡是清真餐馆的一道硬菜,我们在毛家台子民俗村也吃到了大盘鸡,鸡肉,土豆块,青椒,香菜等等。这里的土豆据说很是有名。
尖椒炒肉,既有肉的香味,也有去腻的尖椒,清脆碧绿,吃起来不错。毛家台子民俗村很是静谧,自然环境好,有清真寺,也有亭台楼阁,是一处世外桃源。
吃完饭我们来到了须弥山博物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硬件条件好,采光好,博物馆里面主要陈列固原考古的发现,还有须弥山石窟及同时期国内佛教寺院的情况。
豪华的大厅里,金碧辉煌的圆顶,下面是一座用玻璃框起来的须弥山,据说是印度神话的一座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后为佛教所采用。
博物馆墙壁上巨大的一面壁画,描绘的是佛教世界,应该是所谓的天堂景象吧。端坐在中间的,头上身上有光环的应该是释迦牟尼,两边的应该是菩萨,再就是山和水,亭台楼阁的,甚是齐整。
须弥山石窟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大型的佛教石窟造像群,墙壁正面的这幅画,画的就是须弥山石窟的正面,可以看到松柏郁郁葱葱,还有第5窟,大佛楼,佛像正端坐在那里。天空中祥云笼罩。
固原,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夏省域副中心城市。
须弥山博物馆里面的情景,描写的是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个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地方,人烟凑集,商贾云集。
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山博物馆里面展示了一个窟龛的内景,复制的,东壁都是各种佛教的绘画,飞天,罗汉,菩萨,迦叶,阿难,尊者等等。正比窟龛里有一尊佛像,仪态优雅自然,两边的窟龛是侍者,级别很高。
博物馆里面有一个大的圆球,就像地球一样在昼夜不息地运转,无论站在那一面都能看到画面,讲述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由一个王子觉悟成佛的故事。
须弥山博物馆由七个部分组成。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将游客带进了全景式的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的殿堂。
还有一些窟龛堪称精美绝伦,里面的佛像彩绘鲜艳夺目,神态安详,面部表情庄重,似笑非笑的模样,还有一些罗汉或者菩萨站立在两侧,这是中心柱形的窟龛。
须弥山博物馆等级高,无论是温度,湿度,光暗度,以及地板,墙壁,都让人感觉达到了一流的水平,虽然这里每天可能并非熙来攘往,但从博物馆营造的用心程度而言,实数不易了。
“走进须弥山看须弥世界”是须弥山博物馆陈展所要达到的目的。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给游客提供了看世界丝绸之路、看佛教石窟艺术的场所。
从固原市区乘坐通往黑城镇和七营镇的公交车到三营镇(行程1个多小时),在镇北的路口有车去须弥山(行程大约30分钟);在固原汽车站搭乘大客车(发车时间下午3:00整);从福银高速公路三营镇出口下来,沿着潘西公路向西,大约15分钟到达须弥山博物馆。
当天天气很好,天蓝蓝秋草香是心中的天堂,谁把思念画一双翅膀,暖暖的阳光让我纵情的幻想,秋天外是那最耀眼的光芒。
这边的岩石属于紫色的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等等。当天我们队伍挑着旗,旌旗招展,上面大书网络达人浪固原活动七个大字,还有一个logo,在蓝天下显得格外的耀眼啊。
这里因为缺水,植被覆盖比较少,基本上岩石都是光秃秃的,也正因为如此,紫色砂岩的真面目能够坦露在世人面前。我们先是一个个台阶往下走,大家边走边拍边创作。
来到谷底让我忽然想起了陈凯歌无极的拍摄地,云南楚雄元谋土林,也是这样的沟谷,也是这样土红色的颜色,谷中有几棵树,有青草,还有一弯水,有高高的崖壁,在烈日下暴晒着。
寺口子水库,是大跃进时期的主要产物,纯人力施工。位于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和海原县李俊乡交界处,是西海固地区主要水资源地和著名旅游景区。
寺口子水库属于中型水库,始建于1959年10月,曾于1970、1981及2001年进行3次加坝,由蓄洪运行改为滞洪蓄清的运行方式,水库的抗洪能力由原来的20年提高到1000年一遇,有效库容达到5150万立方米,年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
目前,水库灌溉农田面积达到1.5万亩,为南部山区人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了寺口子这道水沟,我们上到了对岸,来到了须弥山石窟的大门口,这道门虽然简单,但上面写着须弥山石窟五个字,端的是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啊。
记得在山西采风的时候,到一个院子,里面好多的丁香花,现在都记不清是哪个县了。须弥山下也有很多的丁香花,散发着幽幽的香味,在阳光下闪耀着紫色的光芒。
爬上一级级的台阶,迎面这个大佛楼是须弥山石窟的第五窟,这应该是体量最大的一个窟龛了,他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虽然相国寺石窟还要更大,但这个单体坐佛是须弥山150多座里最大的了。大家在这儿停留时间长,拍照留念,风呼呼地刮着,帽子都吹跑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就像是大佛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袄一样,把自己裹起来了。下面的很多洞窟,也是不同的窟龛,大小各异。
须弥山石窟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了,门票60元钱,据说劳动节期间单日的售票额已经超过10万元了。须弥山石窟主要的景观有桃花洞,圆光寺,子孙宫,三个窑,松树洼,黑石沟,大佛楼8个区。
挑战须弥山着实不易,因为台阶比较陡峭,加上刚吃完饭,而且昨晚火车上铺没有休息好,所以感觉体力消耗很快,不过想想,当年工人在陡峭的山崖上凿石阶的时候,那是冒着生命危险,不怕死也不怕累啊。
我脖子上挂着相机,背着一个包,爬起来更费事,很担心脚下站不稳,相机磕到石壁上,脑袋碰破了都没事啊,相机不能出故障。这里的石窟从北魏年间开始,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
其实感觉这个也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你想想,敦煌,云冈,龙门,可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啊。这里的石窟也没有人为修缮过,原汁原味,而且紫色砂岩这么具有沧桑感,是个摄影的好地方。
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
子孙宫,顾名思义,求多子多孙的地方。太谷的三多堂,也就是亮剑取景的地方,楚云飞办公驻地。三多指的是多子多福多寿。中国人非常重视这个,继承香火,绵延子嗣。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3~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第32窟塔柱多达7层。第24窟塔柱上层龛内雕刻佛传故事。
须弥山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风景秀丽,是西北黄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
大家在陡峭的崖壁上留影,一个个精神抖擞,器宇轩昂,有一种青春浩气走千山的气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越往上人越少,越是难爬,只能喝口水,休息一会,再继续往上面爬了。很多队友体力不支,已经不想再看到更高处的风景了。毛主席说了,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好风光还得爬到高处看啊。
须弥山上乱石嶙峋,突兀没有规则的排列,让向上的攀登尤其艰难。这儿离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无量殿三个字,再远处有一个石门,上面写什么没仔细看。总之这儿没有树木的遮挡,视野还是很开阔的。
孤零零的一棵松树立根在这干旱缺水又坚硬无比的岩石之中,生命力当真顽强的可以,比挨了几千次平底锅的灰太狼还要顽强。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也有一对松树携手并肩生长的,相依相偎,挺拔生长,原来不仅仅人间有真情,无言无语也无表情的树,也有这份心胸。当真让人感动的涕零三尺啊。
从这个坡下来,回头看那棵松树,不知道已经迎来送往了多少个文人骚客,它汲取日月之灵气,天地之精华,虽然头上没有华丽的冠盖,但估计根系已经扎到很深的土壤里了。
站在须弥山半山腰,眼前似有云雾缭绕,耳旁隐听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
其实多少次我都想放弃,不想尾随着这些能量超人踏破铁鞋的脚步,但还是不想轻言放弃,毕竟这是几十年等一回,不容易啊。这么好的天,蓝的像洗礼过一样,还有这晴朗的天气,也是难得。所以就紧紧跟随,不想落后。
虽然没有华山那么陡峭,那么难爬,但是须弥山的台阶也是挺急促,坡度陡,每一次脱离地球引力,都要消耗不少的热量,好在中午补充的营养元素比较多。
到这个亭子的时候,我们一共九个人,堪称须弥山九壮士了,有四十多个队友没上来,我们能够独领风骚,也算是对得起佛陀苦心孤诣的心了。
我站在高岗上远处望,那一片绿波海茫茫,你站在高岗上向下望,是谁在对你声声唱,连绵的青山百里长呀,巍巍耸起像屏障呀喂,青青的山岭穿云霄呀,白云片片天苍苍呀喂。
须弥山的松柏虽然没有黄山那么多,但它的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黄山迎客松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表示热情好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望眼欲穿,希望有更多的海内外宾朋,来到须弥山,一睹绝世窟龛造像的风采。
须弥山地处北上大漠,西出西域的要道,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
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这儿不光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群,而且这里栽植着大小不一的菩提树,队友们说,菩提树不是谁想栽就能栽的,必须在有佛陀灵气的地方才能活下来。崖壁边的这棵菩提树,就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
据考证,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称“景云寺”。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请求赐名,于是明英宗又赐名“园光寺”,这就是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的原因。后来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它们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凿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
相国寺里的佛像体量大,工匠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在洞窟的崖壁上雕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佛像,既有释迦牟尼,还有迦叶,有阿难,大部分佛像保存完整,因为这里与世隔绝,等到重见天日,那场浩劫已经成为云烟散去。
下山的一路上,看到好多的紫叶李,开着小小的碎花,还有崖壁上写着须弥山三个字,我有时候好奇,心里纳闷,不知道工匠们怎么就能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独辟蹊径地,找到这么一面面崖壁,做这些高大上的事情,又是谁出资掏钱,让佛教的文化在这里绵延不绝地继承和发扬。
傍晚我们到毛家台子民俗村吃完饭,来到须弥山景区票务中心广场上,先是欣赏节目,载歌载舞,做游戏,街舞,再就是在空旷的平地上搭帐篷,打了二十多个帐篷。广场中心有一堆劈柴,堆在一起,下面是红色的砂土,准备晚上篝火晚会使用。等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分,篝火燃起来,大家围着篝火,拉着手,欢歌笑语,甚是热闹。再后来吃烤羊肉串,火腿肠,千页豆腐,饼子,自助烧烤,吃了个大快朵颐。
虽然天气有点凉,但依然挡不住我们战天斗地的决心,大家在广场一侧搭帐篷,一排三个,我们在13帐篷里,铺上防潮垫,垫子,给枕头充气,铺上睡袋,晚上就这样对付了。卫生间就在旁边,很方便。管理室里也可以充电,所以可以安安心心睡个好觉了。我很满足,因为比起火车上铺宽敞多了,钻进睡袋里,管他春夏与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