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取经团队里,三师弟沙僧一直是个很奇怪的存在。
大概是入伙之间晚,又曾在天庭受过一通委屈,这取经一路上,沙僧几乎是一言不发的。因此,也有人戏谑沙师弟的台词,无非只有三句。
其一,大师兄,师父给妖精抓走了。
其二,二师兄,师父给妖精抓走了。
其三,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给妖精抓走了。
除此,大概也找不到更多有印象的台词了。按现在说法,即是一个综艺存在感极低的角色,堪称无颜值、无人气、无话题的“三无人员”。电视节目里摇到他,准换台。
【二】
但和师父及众师兄均有各自历史原型不同(分别为陈玄奘、释悟空、朱士行,前文有提),沙僧的原生形象,却来自于唐僧(陈玄奘)的一次臆想。
如唐僧在后来的《大唐西域记》里所述,当时他途径“沙河”之时,(即八百里莫贺延碛,现泛罗布泊地带,小说中流沙河的原型),“时闻歌啸,时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而在他弟子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其恶劣环境也有描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顷间忽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止。皆裘毼驼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大概就是遇到沙尘暴)。
在绝境中,饥渴交加的唐僧产生幻觉,眼前出现了一位身高数丈的大神。这位大神,即是深沙神(佛教密宗护法神)。深沙神的出现,有如一股暖流让濒临绝望的唐僧重启人生的温度。原本明灭不定的信念又重新燃起,原来,神灵无处不在,正指引他一步步走向西方。也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唐僧走过了八百里“沙河”。
这个深沙神,即是后来沙僧艺术形象的雏形。可以看出,沙僧的初始亮相,应该是唐僧在路途中遇到的某个导师,指引他坚强地走向西方圣地。而非唐长老的徒弟。
X
【三】
但取经故事的主体,一定是唐僧,尤其在中土信徒的口口相承里。这是一个单核。于是,“沙河”里的这个神导师,渐渐沦为了唐僧的徒弟。当然,这经过了漫长的艺术渐变。
譬如,我们现在公认的西游较早母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深沙神(沙僧)就有闪亮登场。而此时他的脖子上装饰,已经有了骷髅头的“标配”。
摘录一段,如下:
“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戴)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惊。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衮衮,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深沙种合掌相送。”
看得出来,在原始版本里,唐僧的两度前世,就曾命殒流沙河,入了深沙神胃囊。而深沙神脖子上的两个骷髅头,正是“战利品”。对此,该君至今颇为得意。但此世的唐僧,却和今时西游里懦弱的形象大为不同,颇为霸气,隔空怒怼道,“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
深沙神为唐僧气势所慑,对前事也颇有悔意,于是变身一道金桥,护送唐僧师徒过河。但此时的深沙神(沙僧),还尚未入取经团的编制。临行,合掌相送。
【四】
及至元本的《西游记杂剧》,剧情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沙僧的戏份,也更足量了些。
且看他的自述。
“恒河沙上不通船,独霸篙师八万年。血人为饮肝人食,不怕神明不怕天。小圣生为水怪,长作河神,不奉玉皇诏旨,不依释老禅规。怒则风生,愁则雨到,喜则驾雾腾云,闲则搬沙弄水。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人命若流沙,人魂若饿鬼。有一僧人,发愿要去西天取经。你怎么能勾过得我这沙河去!那厮九世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个骷髅尚在我脖项上。我的愿心,只求得道的人,我吃一百个,诸神不能及。恰吃得九个,少我的多哩”。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大概能够剥开沙僧的形象,“不奉玉皇诏旨,不依释老禅规”、“怒则风生,愁则雨到”,颇为张扬叛逆,相较于吴本《西游记》里那个谨小慎微的心机男沙老三,似乎更显血性且可爱一些。甚至还放出豪言,“我的愿心,只求得道的人,我吃一百个,诸神不能及”,显然,这是颇有些造反精神,敢和天上高级神仙“叫叫板、对对碰”。而现《西游记》通行本里颇有争议的项上骷髅头之谜,元本里已做明确说明,即为唐僧的前九世。当然,到了吴承恩老爷子手里,这个情节做了一个略微的改造,故意隐而不说,反而显得扑朔迷离了。
至于元本里沙僧下凡的原因,也极为劲爆。
如述,“小圣非是妖怪,乃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带酒思凡,罚在此河,推沙受罪”。“带酒思凡”,也就是这位殿前卷帘大将军,在某个饭局上喝高了(可能是蟠桃会),借酒闹事,调戏了天上宫娥。这和我们所熟知的猪八戒,犯的大概是一样罪行。而非现版本周知的打破琉璃盏。
有意思的是,这位元本的沙和尚,闪亮入伙之后却渐入沉寂,尔后的篇目里仅仅开口两次。这和现行的吴本,就颇为相似了。
看来,我们常说沙僧仅三句台词,还真不冤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