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作为世界客都 ,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展现的地方,而这种文化除了体现在建筑上、生活习俗上,也体现在人家的饮食中。
梅州美食,主要便是指客家菜及客家小食,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客家菜,它与广州的广府菜、粤东地区的潮汕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这一点其实与广东的三大方言(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及三大外来民系的分布基本是一至的。
作为南下广东十余年的资深吃货,渝帆对广东三大菜系的的理解是,广府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粤菜,追求色香味俱全,通过刀工、烹调、火候、佐料、拼盘、菜名以及饮食的环境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达到饮食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的境界。它的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而潮汕菜是也算是风靡海内外的中国名菜,以海鲜为主料,以清、淡、巧、雅为其特色;
相比广府菜与潮汕菜的清淡,客家菜则有“咸、熟、香”的特点,这与客家人世代迁移、多居山区的特点分不开,历史上的客家人耕作播种,体力消耗大,需要补充大量盐分,所以饮食以咸香为主。此外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咸味的菜更能长时间保存。而且他们多聚居于山高较冷的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
梅州之旅期间,我们天天都吃着客家菜,梅州扣肉、酿豆腐、盐焗鸡等客家名菜几乎餐餐都有,但要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大埔县的小食文化城,那是一个博物馆一样的小食集中营,很多我们平常不常见到的美食也品尝到了,所以在此特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中国美食很多,小吃也很多,但能为小吃专门建一座文化城的估计不多。这栋小吃文化城楼高五层,既古朴典雅,又糅合现代设计元素。一楼是特色文化大堂,采用围楼、浮雕等元素凸显大埔历史、人文、民俗等悠久文化,展出可口美味、各有千秋的本土小吃,游客可参与小吃制作体验。二楼以“吃小吃、品茗茶、赏汉乐、听山歌、看戏曲”为主题,包括展演舞台、品尝区及游客休闲吧。三楼是品尝区,以包厢的形式让游客尽情品尝“客家功夫菜”。四楼是生产区,全部小吃采用“赞粄”商标,统一连锁模式,让大埔小吃“出山入市”。五楼是研究中心,别出心裁地将大埔小吃文化尤其是“粄食”文化进行创新包装,整合营销。
非常大气的文化城大堂,可以媲美很多五星级酒店了。
里面的装饰即有简洁的现代风,又有艺术的线条美。
墙上则有很多小食的图文介绍,由于当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着都吞口水的节奏。
这些小吃都有详细的介绍,还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图文并茂,讲得非常清楚,不过相比这些文字和图片,我们还是更喜欢下面的这些可以吃的真品了,接下来容渝帆为大家慢慢介绍:
【盐焗鸡】 梅州盐焗鸡的制法非常讲究,一般选用大约两斤重的嫩母鸡,宰杀后,掏去内脏,洗净,晾干,往鸡腔内放入两棵大葱和少许姜片,抹些生油,用整张的干净草纸将整只鸡包裹起来,把纸喷湿,随后放人锅中,然后用炒得滚烫的精盐把鸡埋起来,再用文火焖焗1小时左右,据说这样炮制,梅州盐焗鸡才不致燥热上火,且有清心润肺之功效。然后,出锅,拆骨,撕下鸡肉,再按鸡的原形,装盘上席。盘旁搁一个小味碟,内有香油和姜末等调料,供食客蘸用。盐煽鸡皮特别脆,肉也酥嫩,香鲜可口,成为梅州名菜。
【炒猪肠】据说是一道苏东坡喜爱的客家菜,嚼劲十足,酸甜可口。相传苏东坡在贬谪途中经江西赣州(同属客家地区)初尝此菜时,就被其独特的风味倾倒。每饮必以炒大肠佐酒,百姓见其如此如痴如醉,常用炒大肠换取其墨宝,有的干脆就称此菜为“炒东坡”。
做法是:先将猪肠揸擦净异味、洗净,切成小段。把切好猪肠用滚沸水飞水刚熟、捞起。起镬放入料头、咸菜、煸炒,落猪肠,调入酸甜汁,急速翻炒,调入湿粉成芡加尾油上盘即成。
【客家煎豆干】豆腐在客家菜肴中最出名的其实是酿豆腐,对于这个煎豆干到是第一次品尝,两边煎得金黄,沾一点酱汁到挺香的。
【树根汤】里的树根采自当地山上,具说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一种树根的味道,不喜欢的人可能喝不习惯。
【糍粑】客家“糍粑",与福建“麻糍",潮州“麻芝",广东“糯米糍”及台湾本土的“麻糬”都属类似的糯米制食品。
味道与其它地方的糍粑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上面加上了一些芝麻粒及花生碎等,更多了一股香味。
【八刀汤】又叫猪杂汤,有客家第一汤的美誉。“八刀”即猪心、猪肝、猪肺、猪舌、猪肠、猪腰、猪阻膜、前朝肉各切一刀,这种猪什汤鲜味无比,体现出客家人对食鲜口味的极致发挥,令人赞不绝口。
【算盘子】是用煮熟的芋头与粉搓匀做成一粒粒的算盘子样,算盘子珠圆玉润,口感滑爽些许Q.加之肉末与香菇之类自己喜欢的蔬菜炒熟,可做菜亦可做主食,非常入味好吃。等于是你赋予它怎样的味道,它便不会失望的让你品尝到你想要的味道。因为算盘子‘珠圆玉润’的形状,也是很多客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小吃,象征团团圆圆。借‘算盘子’也祈盼自己来年更加精打细算,挣很多钱。
【笋板】大埔著名传统小吃,它的制作工艺:一是制皮,二是制馅,三是掌握火候。制皮选用农家薯粉,用滚沸水拌和揉搓,再加适量芋茸制成面皮,包入用瘦肉、竹笋、香菇、虾米等爆炒的熟馅料,包成类似“饺子”形状,蒸约8分钟即成,具有皮滑爽,色泽晶莹透亮,馅汁鲜香的特点。
笋粄是客家小吃中带有浓厚的中原饮食文化烙印最典型的风味小吃。客家族群长期在迁移中漂泊,对吃虽不十分讲究,但他们根深蒂固、始终如一地延续中原饮食习惯,大埔笋板就是客家人运用智慧,在穷困艰辛的环境中创造出的在精神和口味上享受的客家美食。
【粟粄】当地著名小吃之一,粟,俗称小米、稞子、黏米。粟粄主要是以粟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粟粉能解多种毒,能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能镇静安神。能解小麦毒、发热、反胃和热痢。粟粄是将粟碾成粉末状,加入糖水,揉成各种形状后蒸煮而成。特点是香甜、健脾胃、安神、消食等。
【鸭双羹】其实与鸭无关,制作原料为纯净洁白的雪粉、红糖、猪油、生姜及山柑子碎末。其制法先把生粉炒熟,再将红糖加适量的水煮稠,用粗纱布过滤,除净杂质,放回锅里,撒上生姜细粒及山柑子碎末,加上适量的油。待煮沸时,一边把炒熟的生粉用细筛均匀地筛选进稠糖上,一边缓慢地注入油料,并不停地搅拌,直至羹呈黑褐色,光亮润泽,香气喷发时便成。其味香甜松脆。
【艾粄】又叫清明粄,每年的清明节,在客家地区,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采摘些鲜嫩的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
清明粄具有一股特有的青草芳香,它性温可驱风祛湿,还可驱除肠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因而又称它为药粄。最适合清明前后湿度大的季节食用,所以,清明节人人吃清明粄的习俗在客家地区能代代相沿。
芋头丸子,这应该不算是小吃了吧,不过味道挺棒的,大家都喜欢。
【梅菜扣肉】是梅州客家菜的招牌菜,梅菜吸收了五花肉的油和汤汁,味道立即丰富起来,五花肉又带着梅菜的清香,彼此互相配合,真是恰到好处
材料:带皮猪五花肉l000克,梅干菜200克,酱油20克,清油l000克。
做法:
1、把猪肉的肉皮刮洗干净,放入冷水锅中,上火煮至八成熟,捞出用净布擦去肉皮上的水分,趁热抹上酱油;
2、锅上火,倒入清油,烧至八成热,将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炸至呈深红色,捞出晾凉,皮朝下放在枮板上,切成7厘米长、2厘米厚的大片,要把皮切断;将肉皮朝下整齐地码在碗内,肉上放梅干菜,均匀倒入酱油,入蒸锅蒸约30分钟至肉软烂,取出扣在盘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