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残奥村里人流如织,中国体育代表团所在的13号楼,运动员们进进出出,对里约的这个“家”,他们已相当熟悉。置身其中,突然发现一个不经意间被忽略的事实——在这里生活着的数千名残疾人运动员,他们的衣食住行、训练比赛其实与健全人无异,绝大部分人均可自理。
对残疾人印象的改变来自交流与接触,破解残疾人体育的问号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价值所在和发展规律。自2004年雅典残奥会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已连续3届雄踞奖牌榜首位。里约残奥会接近尾声,这样的态势依然在延续。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残疾人运动员的艰苦付出,是残疾人体育训练的科学指导,也离不开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整体氛围。残奥会就像一面镜子,那些感人故事所映照的,是由无数细节、务实理念所构筑的坚实体系。
康复是残疾人事业永恒的主题,运动康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每一块残奥金牌的取得,每一个能来到残奥会的运动员,背后都有一系列康复手段在支撑。”中国体育代表团首席医疗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说。
从“篮球女孩”到残奥泳将,钱红艳命运改变的第一站就在康复中心。在这里,她取下了代替假肢的半个篮球;在这里,她开始接触游泳,“在水里我感觉非常舒服、自在”。从唤醒身体沉睡的机能,到打开心灵的封闭之窗,体育帮助她重生。
“康复是残疾人事业永恒的主题。”李建军说,“而运动康复,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当一部分残奥选手开始接触体育时,想法不过是“锻炼一下身体”。对残疾人来说,他们参与体育运动,要经历从身体功能尽可能恢复再到能力提升两个阶段,康复的理念和手段则涵盖了全过程。
残奥会上,李建军和他带领的医疗团队既要关照运动员们的日常健康,又要有针对性地处理一些应急情况,忙得不可开交。在他看来,运动康复的概念正在残疾人群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康复事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以1988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成使用为标志,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已延伸至乡镇社区,构建起全国性的服务网络。目前有140多所高校开设了康复专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高水平人才。“从身体到心理,康复的目标就是尽力推动残疾人回归社会。”李建军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残奥会展示了残疾人超越自己、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积极价值。”
专业残疾人体育中心不仅为国家队服务,还面向普通残疾人开放
中国体育代表团里的各支队伍,相当一部分赛前集训在位于北京顺义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进行,该中心党委书记吴竞军说,作为国内乃至亚洲领先的残疾人体育基地,从场馆设施、生活保障到无障碍环境,这里都堪称样板。
有特色的硬件和综合保障体系,实现了运动员备战全程无缝对接。“从这里出发,运动员们频繁出去比赛,积累经验,又得到充分调整和提高。”吴竞军说。要说“家”的概念,这里名副其实。
而这样的一流体育设施,除了满足残疾人运动员训练之外,还向普通残疾人群体开放。“每周一到周六中心有训练任务。周日则向社会开放,免费供残疾人使用。”吴竞军说。
就在今年4月7日,残奥选手备战最紧张的阶段,残奥会射击冠军林海燕组织的游泳培训班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开课。参与者中年长的有67岁,年轻的20出头,他们绝大部分人没有下过游泳池,没想过自己能学游泳。这是他们难忘的经历,也是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常态化工作的内容。
除此之外,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还组织了轮椅篮球训练营,由轮椅篮球国家队主教练徐元生亲自授课。吴竞军说:“我们坚持从普惠残疾人群体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这些优质设施的社会效益。”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34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分布在22个省市区。这些基地共同构筑起通向残奥的坚实阶梯,又在普通残疾人群体中开展体育康复发挥着平台引领作用。
唤起更多人对残疾人的关注,用平等的视角去对待残疾人
近几届残奥会,来自浙江的运动员成绩出色。中国体育代表团游泳队领队、浙江残联理事长郑瑶告诉记者,这与浙江在残疾人当中普遍开展体育康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帮助残疾人身体机能恢复,更能帮他们找到自信和希望”。
赛艇队舵手余立,就是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的残疾人体育比赛中被发掘出来,“这样的赛事在基层有很多,我的队友很多都是这样开始训练的。”他说。
郑瑶说,“共享”是残疾人事业的一个关键词。为残疾人提供文化体育生活的保障,有助于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积极康复,引领更多残疾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省市县一直到社区,浙江建设了完备的残疾人健身点网络,还培养了一批残疾人体育辅导员。
2010年,浙江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成立。有了场馆依托,射箭、游泳、田径、坐式排球、乒乓球、聋人篮球等十几个项目开展起来。“不少省专业队退下来的教练开始为残疾人体育奉献爱心,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水平快速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郑瑶说。
“和金牌本身相比,我们更在乎金牌背后的人文价值和引领作用。”郑瑶说,“希望残奥会能唤起更多人对残疾人的关注,用平等的视角去对待残疾人,从而促进残疾人更普遍地参与运动康复,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的佳绩来自完整的系统支撑。以康复、共享为底色,这样的系统打通了普通残疾人和专业训练之间的区隔,也生动诠释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这也是残奥金牌最令人感奋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