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到悉尼岩石区观光,在街心花园旁看到了一个露天的摩托车旅游摊位,旁边停着两部颇有些哈雷风格的大型三轮摩托。同行的好友欢子是个非常有冒险精神的运动迷,勇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在他的怂恿下,我不禁有些动心。
基本线路有三条:一是坐摩托游情人港,15分钟收费35澳元;一是15分钟游悉尼大桥,收费同样35澳元;最后一条线路是市区游,30分钟,收费65澳元。攀爬悉尼大桥是当地著名旅游项目,不但价格不菲,而且需要好体力。我们盘算了一下,觉得第二种性价比最高,于是爽快地付钱上车。
出发前,摊主为我和欢子各自挑选了一件摩托车手专用的黑色皮夹克,再发了一双机车靴。如此打扮一番,顿时有了几分职业车手的神气。刚一坐上摩托车,旁边就有不少游客举着相机拍照,我们竟也成了鲜活的“道具”。
这是辆巨大而笨重的老式摩托,我们只是后座的乘客而已,另有专业车手在前驾驶,而且基本上是45度角躺着开。虽说玩摩托追求的就是速度,但其实车手还是很注意安全的。他先是把我们的双肩包锁在车兜里,再细心地为我们扣上安全带,检查再三后再给我们戴上一个全封闭的黑色机车头盔,最后用手势示意我们可以随时抓住座位旁的专用把手。“轰轰轰”,摩托喘着粗气,在众人的羡慕嫉妒恨中冲了出去。一出发,我就感受到它的速度和力度,在不断倒退的街景中享受着巨大的推背感。一开始还有些紧张,尤其在转弯时更是心跳加速,但我们每一次的尖叫都会引来更快的加速——车手似乎很享受加速度所带来的快感。短短几分钟后,一座宏伟的钢铁大桥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悉尼大桥。它如一道长虹跨越海湾,气势恢宏,人称“大衣架”。大桥从蓝图变为现实,前后花费了100多年。1857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其后几经修改,到1924年方才破土建造,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车,历时8年多。整座大桥由600万颗铆钉固定,桥拱跨度为503米,全部用钢量达5.28万吨。桥下可通万吨巨轮,桥上可通火车、汽车,还设有人行道。如此规模在上世纪30年代实为罕见。这座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的大桥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也是无数游客留影时的绝佳背景。澳大利亚人爱玩,爬大桥是当地旅游项目之一,从1998年开始,悉尼大桥开放给公众攀爬,在登桥之前,必须通过肺活量、酒精和金属检测,并穿上专门的攀登服,全程历时大约3小时。在飞驰的摩托上,我们看见一行小小的身影正步履坚定地朝着桥拱最高处迈进。
虽然戴着头盔,我依然可以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劲风。风或疾或徐,一阵阵冲击着眼前的挡风玻璃,呼啸着从耳旁掠过。我把手中的相机调到快门优先模式,用1/500秒的速度盲拍,用镜头记录下眼前一闪而过的景象:阔大的桥面、富有立体感的桥架、古朴的桥头堡、身旁飞驰的火车、如潮般的车流……说实话,那种略带点疯狂的感觉真的很棒。
只用了短短三分钟,摩托就驶下了大桥,转进一个宁静优美的街区。车头一转,又把我们带到大桥底下的海边。如茵的草坪上,一对新人正站在敞篷跑车上拍婚纱照,新娘的婚纱随风而舞,在明媚的阳光下具有奇妙的透视效果,身后是成群的海鸥,远处是形如贝壳的悉尼歌剧院,斯人斯景,让人心醉。如果悉尼大桥的美景是一顿大餐,那么,我们的速度就是为它佐餐的干红,让人在微醺中遐想连连。
原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