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买卖股票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营生,也是最容易的投资,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就是“高抛低吸”嘛。难怪乎,20年来,不管自己怎么样,只要想投资股市,就都敢往股市里跑,动辄买卖成千上万元的股票,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像去菜场买一颗大白菜那样,而且成竹在胸,理直气壮。“高抛低吸”四个字最近因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一番讲话又成了热门话题。
据媒体报道,在1月16日举行的“经济学人峰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在这个市场当中,挣钱不难。如果大家都蜂拥而至来买,你最好就卖;如果大家都卖的话,你可能要逢低吸入,如果搞这种波段,其实挣钱并不难。”
可是,熟知股票市场的人同样了解历久弥新的“七亏二平一赚”的基本套路,这似乎彰显股市投资之艰难与拼搏之残忍,与“高抛低吸”所显露出来的从容与淡定大相径庭。如果就事论事地牵扯到中国股市,“高抛低吸”之间的乾坤大挪移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简单来说,如果是一次交易,你做到了低买高卖,就可以稳赚不赔。如果你每次都得心应手地高抛低吸,那么你一定会发大财,将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世界巨富远远甩在后面。20余年来,中国股市提供了无数次这样的机会。无论是个股,还是大盘,其跌宕起伏的走势、高低悬殊的股价,确实为赚大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以上证指数为例,以1990年的100点为基数,1991年涨幅为129.41%,1992年的最大涨幅为389.38%,1993年的最大涨幅为99.74%,1996年的最大涨幅为126.66%,1997年的最大涨幅为64.66%,1999年、2000年的最大涨幅分别为53.22%、55.56%,2006年涨幅达130.43%,而2007年的最大涨幅为128.93%,2009年的涨幅为79.98%。这里,有几年的数值,我们取的是最大涨幅,因为到该年年末指数回落幅度大,如果取年终涨幅,则没有反映出指数的波动空间。假设1990年的初始投资为1万元,按照高抛低吸的原则行事,一年买一次卖一次,其他熊市时间不参与,那么理论上,到2009年底,这1万元就变成了1838万元。19年时间资产翻了1838倍。这样的增速让巴菲特也望尘莫及。
如果你买到了更好的股票,资产增速会更快。曾有人计算过,由于拆细、大比例送股、填权、再送股,到2001年高峰时,深发展的股价较最初的价格涨升超1000倍。与深发展同时的四川长虹(600839,股吧)、深科技等股票,都有过辉煌的表现,为投资者提供了发大财的机会。即使在后来较为温和的岁月里,那种动辄涨升10倍的股票也不少。
在这样的氛围里,确实有极少数幸运儿顺风顺水,抓住了机会,靠股市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目的。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20年余来,A股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仅没有圆财富梦于股市,相反连血本都打了水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不会高抛低吸吗?
看起来稀松平常、简单至极的“高抛低吸”,其实大有学问,就像看起来十分简单、处之平常的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循环往复,其实包含了人们不曾知晓的无数秘密一样。对于股市的“高抛低吸”,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何为高、何为低。
就上证指数而言,我们现在非常清楚,1000点是低位,但在1994年8月之前有股市以来的44个月里,上证指数月收市价站在1000点之上的只有7个月,仅占整体时间的15.91%。2001年6月,当上证指数从2245点开始回调时,没有人敢想象它会跌破1000点。即使狂言如许小年者,估计当时的“千点论”也不过是一句意气话,绝不会将它当真。而当指数跌破1000点大关时,人们想到的不是反弹,更不敢奢望反转,而是担心何时回到500点,乃至跌到300点。2005年年底,上证指数收在1160点水平,人们对来年的预测不过是1300点、1500点,胆大妄为者敢看1800点。可是,2006年底,上证指数收报2675点,涨幅130.43%。2007年之前,没有人敢预测始于998点的牛市会将上证指数推上4000点。可是,2007年7月,当上证指数越过4000点之后,看高8000点、10000点的大有人在。与其说上述有关点位的预测是信口开河,不如说是众多专业人士殚精竭虑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股市里“何为高、何为低”的问题真不是那么简单。高低之间,云泥之别。这样的跌宕起伏是成就财富的机会,更是掩埋梦想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