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融量太大了,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传导到整个金融系统。那么,一旦股市巨大波动,将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破坏金融的稳定。
从目前的表态来看,不会强制结束已经开展的双融业务,对于这些,会完成相关的合约,直到合约自然到期。
但以后呢?或不会限制规模?这可有的是办法。不知道。。。咱们多的就是秘密。当然也不是秘密,中信大股东,似乎例外。
那些理财的,与双融有关的,到期后相关金融机构,还能开展新的这类业务么?不知道。。。咱们多的就是秘密。
先不管这些,先看看双融资金急剧放大是在啥时候?去年9月才4000亿,还是搞了多年的成果。到年尾不到点,就攀升到9000亿。然后开始自查了,一直到结束,特么又是2000亿新增。年后到奸奸会出来说话,又有多少?不知道。
但有一点,双融的最长期限是6个月。从去年9月算起,可能今年3月是个时间点。
如果管理层确实要求收缩规模的话,那今春可能行情就结束了,至少,高点在这里。
从理论上讲,券商是否50万和10万,甚至1万门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额度总额。这个一定要控制,不得逾越。
没有这个,50万门槛,
就是屁! 从年尾最后两三天至今,从上证指数看,显示出下降通道的痕迹,只是被震荡的噪声淹没,不容易看清。可能,这个就是某些定向理财到期撤出的影响。
咱去银行,最近两年到银行去,一直碰到银行员工介绍的理财,说很安全,但期限又很短,什么一百天的,而且红利比较高。从前期到期的看,红利确实不错。(有些是内部的,针对国企和政府雇员,不向社会公开发售,咱企业也有,红利确实比较高,但也不离谱。)但自己没理会,想想这么短期限,象是谁谁谁资金短缺了,急了,短融,觉得靠不住。当是没想是这个。因为这明显违法。
现在想象,估计就是这个定向了,定向券商的双融业务。
年前自己还要去银行,顺便打听一下,这个还有没有?
总觉得政策太不透明。。。。。。你,一个小散户,斗得过政策么?还特么不透明。。。。。。
[ 此帖被yyfyyf在2015-01-22 10: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