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成熟的时节,江苏苏州也降温了,从苏州站一直往东,就到了昆山市。这里的锦溪、周庄、千灯、巴城都是有名的古镇,分布在昆山的西南和西北,我们用不多的时间把四个古镇串联了一遍,虽有走马观花之嫌,却也体会到各镇不同的风格,同时深感水乡福地养人又养文化。古镇的吸引力,不只是在于民俗小吃、民间小调,以及区别于现代城市的场景给人的美的享受,更在于留在古镇里的文化累积效应,会给人们以生活的启发和创作的灵感。
锦溪古镇的水尤其多,号称“五万亩水域、五万亩耕地”,那种水润润的感觉从见它的第一面起就能很直观地体会到。水多桥就多,宽阔的湖面上,线条纤细而简洁的古莲桥首先映入眼帘,一见难忘,这个造型现在是锦溪的标志。岸边,小木船整齐待发,穿着蓝印花布的船娘一边摇橹,一边哼着小调,这种“摇船调”并没有特别固定的词曲,船娘可以临场发挥。一曲唱罢,意犹未尽,又唱了好几曲,朴素但风味十足。船娘笑着说,我们不是专业的,不会唱港台的歌,只能随便唱唱逗大家开心。而在宣卷艺术馆里,虽然王丽娟也不会唱港台歌,但她的宣卷表演功力十足,说、表、唱、演处处到位,为观众讲述了昆山状元顾鼎臣收养义女的故事。宣卷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时,王丽娟分饰两角,时而俏皮活泼,时而老气横秋,地道的锦溪话配合着丝弦班子的演奏,把一个小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画面感很强。观众吃着袜底酥和熏青豆,乐呵呵地听着。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王丽娟从事宣卷表演二十多年了,每年要演出200多场。演奏扬琴的堵建荣在当地文体站工作,要对现有的宣卷唱本进行整理,还要创作新的内容,他说宣卷像射箭,节奏明快,故事可长可短,能根据现场情况对情节进行灵活压缩。
相比之下,昆曲可就委婉悠长得多了。在昆曲之乡千灯古镇的老戏台,我们听了一小段《牡丹亭》,“杜丽娘”唱一句“遍青山啼红了杜鹃”,仿佛要从每一个字里转出千般滋味万种愁绪。走过明清石板街,来到顾炎武故居,可看到这位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者的生活环境。顾炎武的名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自己则是用扎实的治学来完成知识分子的担当。他在32岁之后游历四方,实地探访,研究学术,用脚步充实自己的学养,橱窗里的《顾氏音学五书》便是他的辛苦成果之一。在昆山乃至全国都有很多纪念他的场所,可见其影响。这样的名人文化对当地人也是一种有益的熏陶。
与其他古镇不同,周庄古镇由于起步早,在风貌展示、旅游周边、线路安排等各方面都显出成熟味儿来。名气大,人气就旺,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在周庄,不缺的是情调。摄影的、作画的在桥洞边搜罗着心仪的素材,吃货们被万三蹄、万三糕等一系列食物诱惑,商铺店主们不时地招呼游人停下脚步。但脚步是不容易停下的,古镇里有个性的主人倡导来者享受慢生活,而来者往往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多玩,哪里慢得下来。周庄作为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先行者,在争议中探索和收获,至今保持着健康的姿态,的确令人赞叹。
暮色将近,我们走进巴城镇的老街,余晖给明清建筑涂上了暖红色,显出曾经的商贸繁华之地的韵味。巴城镇就在阳澄湖边上,鳞次栉比的蟹馆说明了巴城人和大闸蟹的亲密关系。坐落在老街上的蟹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大闸蟹的相关知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巴解的“智勇天下先”的精神激励着今人开拓进取,对巴城人而言则更多了一分亲切。吃大闸蟹时,能看到蟹背上有个图案形似“π”,当地传说祖冲之算出圆周率以后找不到合适的符号,偶然发现蟹背上的图案,灵机一动,就用π来表示圆周率了。和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颜安交流时,他说路网发达的水乡现在发展得很快,但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积淀一直在为发展提供后劲。在我们看来,水乡古镇,实际上是在江南文化传承的链条中,补上了形象的、带有温度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