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天堂!”波斯托伊那溶洞的发现者卢卡·契奇1818年向世人惊呼。从那时到现在,已有近4000万人慕名前往这个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喀斯特溶洞。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成功的旅游开发和自然保护并行不悖,波斯托伊那溶洞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洞穴旅游的典范,最近世界旅游记者及作家联合会授予该景区金苹果奖,嘉奖其对自然及文化遗产的出色保护,以及在旅游开发中有机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斯洛文尼亚有着地质界公认的经典喀斯特地形,波斯托伊那溶洞则是这一地形中的瑰宝,被列为世界上最奇特的地下溶洞之一。溶洞长27公里,深入地下达200米,由皮夫卡河的地下暗流在石灰岩地层中历经300万年溶蚀而成,为欧洲第二大溶洞。洞内套洞,大大小小的洞穴纵横延伸,间有隧道相连。洞内地形复杂多变,皮夫卡河时隐时现,钟乳石和石笋千姿百态,令人惊叹。
1818年游人可参观的范围从洞口算起仅300米左右,如今已拓至5公里。人们可乘坐小列车进入洞内,在3.7公里的车程中时而驶过开阔的洞厅,时而穿越狭窄的隧道,似乎随时会碰到头顶和身旁的钟乳石或石笋,沿途奇妙景观令人目不暇接。下车后再步行游览一公里多,游人可以步入一个又一个特色各异的洞厅,有绚丽夺目的“漂亮洞”,有气势恢宏的“音乐厅”,也有奇特逗趣的“意大利面条厅”。颜色及形状多变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鬼斧神工的洞穴结构,令人穷尽想象,洞外尘世尽抛脑后。
波斯托伊那溶洞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自然奇观,几百年来人们克服对黑暗的恐惧,不断探索洞内未知天地的人文历史,也为该溶洞增添了厚重内涵。实际上,早在13世纪就有人发现并进入波斯托伊那溶洞近端的溶洞大厅。离入口处不远通道的墙上刻有众多签名,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13世纪。我们无法得知,曾有多少人早在1818年卢卡·契奇发现溶洞之前便已沿皮夫卡河而下,进入到溶洞大厅,在黑暗世界中勇敢探索并被自然奇景所折服。
1816年5月,波斯托伊那迎来了第一批贵客——奥地利国王及王后。随后在1818年4月,波斯托伊那溶洞再次装饰一新,准备迎接国王的第二次到来。在准备过程中,人们计划在皮夫卡河一侧的河岸筑起金字塔,上面刻上欢迎国王的字样。然而,当溶洞工作者卢卡·契奇攀爬上陡立的石墙后却发现,溶洞内其实别有洞天。顺着洞口,契奇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当他再次出现时大呼:“这是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天堂!”
随着卢卡·契奇的发现,人们对波斯托伊那溶洞乃至整个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兴趣大增,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溶洞的科学探索中来,从而翻开了波斯托伊那溶洞历史新的一页,作为附属产业的溶洞旅游业随之蓬勃发展。人们从皮夫卡河的一侧架起木桥,修筑了阶梯,直通溶洞大厅,再从大厅开拓通往溶洞新空间的参观路径。溶洞扩增和修缮后,于1819年8月正式开放旅游,大批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时至今日,当我们理所当然地坐着电气列车进入灯火通明的溶洞参观时,很难想象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前人们手持蜡烛或火把进入这片黑暗世界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当时,溶洞内漆黑一片,导游手持油灯,引导游客参观溶洞。在溶洞内的不同位置还设有大型烛台,当游客到达一处,导游便率先前往点亮蜡烛;游客离开该景点之后,导游还需返回熄灭蜡烛。游客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照明,当时溶洞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照明选项”,比如游客可以选择由多根蜡烛组成的“大型照明”,每根蜡烛重达4~5公斤。在重要场合如接待国王,通常要用数以千计的蜡烛。此外,稻草捆也是良好的照明材料。
从1863年开始,溶洞采用电气化照明,人们可以手持电气灯和手电筒进入溶洞。1884年,该溶洞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永久照明设备的溶洞。借助电灯,一个崭新的波斯托伊那溶洞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用蜡烛照明的溶洞。在摇曳的烛光里,姿态万千的钟乳石更是别有一番神秘的韵味。如今在洞内的某些地方,人们还能见到被蜡烛和火把熏黑的痕迹。
在溶洞开放初期游客只能徒步进入溶洞参观。1857年为了迎接伊丽莎白女王,溶洞精心准备了小型轿车供参观使用。
同时,溶洞管理者也为平民游客积极改善游览代步工具,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架设在溶洞隧道的轨道上的小车,以人力拉动齿轮系统,将游客缓缓载入溶洞。1872年,管理机构开始铺设新型溶洞列车专用铁轨,原有的手拉列车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波斯托伊那溶洞设施的完善及知名度越来越大,每逢节假日,溶洞总是人满为患,而且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旺季洞口列车站的繁忙程度堪比大型火车站。随着游客增多及燃气机车的过度使用,溶洞一度受到废气污染而变得混浊不堪。人们意识到,燃气机车不再适用于溶洞内部。1957年4月,电力驱动机车正式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