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baolixi |
2008-12-07 16:34 |
中医治疗脉管炎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注《黄帝内经》原文为“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作者: 60.164.75.* 2008-11-3 22:23 回复此发言 -------------------------------------------------------------------------------- 3 中医治疗脉管炎 查:右足紫暗,肿胀,皮薄,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缝溃烂。右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青紫,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2号200g、4号4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4月5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紫暗肿胀基本消退,溃烂面缩小。原方继服。 2007年5月18日三诊,右足转温,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改服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 连服近两月,患足色泽恢复正常,疼痛完全消失而痊愈。 随访1年正常。
病历 2 ,姜某,男,38岁,2007年3月23日就诊。 患者近6年来渐觉右下肢疼痛,曾在多家医院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时轻时重,去年冬天复发,病情不断加重,且大趾内侧逐渐溃烂,今来我所就诊。自述右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以足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轻度青紫,汗毛脱落,右足紫暗,趾甲粗糙而脆,大趾内侧溃烂约1.0×1.0cm。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紫,苔薄,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方选溶栓通脉散4号200g,5号4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4月23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溃疡缩小变浅,原方继服。 2007年5月25日三诊,右小腿转温,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汗毛渐长。右足疼痛基本消失,遇冷或活动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疡继续缩小变浅,周围结痂。 原方继服近两月,患足色泽恢复正常,溃疡愈合,疼痛完全消失而痊愈。 随访1年正常。
病历 3 ,常某,男,42岁,2007年4月13日就诊。 患者3年前渐觉右下肢疼痛,继而双下肢出现游走性条索,发红疼痛,曾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时有好转,自去年8月霖雨后右下肢疼痛不断加重,多方治疗无效,今来我所就诊。自述右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以足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轻度青紫,右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紫,苔薄,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湿阻血瘀证。 治宜除湿化瘀通络。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4号各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5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色泽好转,原方连服2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肢转温,小腿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患足疼痛基本消失,夜可安睡,遇冷或活动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原方继服一月后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 4, 刘某,女,38岁,2007年5月15日就诊。 患者近3 年来,渐觉双腿困重无力,走路时左小腿后抽痛,近4月来渐觉左足大趾发凉、疼痛。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来诊。自述左足冰凉、疼痛,大趾为甚,夜间更痛,剧烈疼痛,难以入睡。伴四肢沉重无力,食欲不佳。 查:左足皮肤潮红,大趾轻度青紫。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未触及。 舌质淡而紫,苔腻,脉濡。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温阳除湿。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6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减轻。食纳较前好转。原方再服一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足转温,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仍觉大趾疼痛。 就找到这些,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