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人工智能网文:想象性缺失与机械化劳作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人工智能网文:想象性缺失与机械化劳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11-10 17:45
 作为媒介技术新尝试,AI(人工智能)写作是当前文艺领域特别是网络文学界的热点话题。去年,光明日报网络文艺版刊发一组争鸣文章,其中华东师大王峰、杭州师大单小曦等学者认为AI写作软件将解放人力,带来网络文学重大变革。与这种乐观倾向不同,华中师大黎杨全教授则认为脱离人的AI写作缺乏活态互动,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在笔者看来,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化的新媒体创作活动,大量人的参与为之带来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而以数据算法为运行前提的AI,则可能带来数据资源垄断、文艺的均质化与机械化劳作。因此,笔者认同黎杨全教授的观点,“AI让人人都能写小说”这种看法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

  20余年前,刚刚诞生的网络文学因挑战媒介权威被誉为“新文明的号角”。虽然后来很快走上商业化道路,但必须承认,正是网络使文学面貌更加多元。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网络社会生产的底层逻辑就是调动网民自主性,促使他们自发生产媒体内容。在网络文学潮流更迭中,新的趣味在网民间产生并发起,被数据平台捕捉和鼓励,经过专业文艺生产者提纯、强化、吸收后,转变为文化产品,进入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完成其体系创建过程。

  以早期网络幻想小说为例,虽然它们较欠缺原创意识、怪力乱神不成体系,却在当时本土通俗小说缺乏的环境中吸引了忠诚读者。这些读者将最初的新鲜感消耗殆尽后,鉴赏力获得提升,部分人还能在熟悉整体创作的基础上,跃升为技高一筹的新作者,由此构成网络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又如网络微短剧原本因成本低和艺术性差而被看作影视“平替”。但在获得影视从业者的专业技术加持后,反过来更新了大屏幕的表现形式。由此,始自大众的粗浅尝试带动文艺生产经验共享、市场共赢,形成了多种媒介相互促进的局面。

  虽然低门槛确实使网文创作良莠不齐,甚至“量大质低”,但“量大”着实增加了好故事的概率。就拿通俗小说来看,在新手作者练笔、资深读者评议、专业作家创作的网络写作生态中,哪怕是相对单一的模式化类型也会在多元趣味的参与者反馈中呈现丰富的层次。以“长生不老”为例,在近年热门题材“长生流”中,这一常见的神仙属性出现了分化。小说《玄鉴仙族》主角穿越成一面镜子,以物的持久冷漠观望人世兴衰;而《长生烬》则围绕虽然寿命无限,但身体会疼会伤展开故事,让“苟活”变成长生的前提。两部作品各有拥趸,网民追新求异的选择让“长生”有了转变。因此,当人们不同的关注点和欲望诉求展现出来,同一类型也能获得不同更新。

  法国哲学家阿伦特坚信正是人的行动与交互,才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恰好能够解释网络文学在大众无目的探索中获得意外突破的原因。陶东风教授在分析阿伦特、哈拉维等人观点后总结:“真正的文学表达的是每一个个体不可重复、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故事。”这恰恰点明了AI写作与人的文学的巨大差异:大数据按照其语法运行,它排除随机性,提炼单一集中的整体意志,生产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要素集合。因此,与人随意的发言相比,软件只能按设定目标执行,其最佳结果也就是完成目标。

  因此,AI无法生产出突破一般想象的真文学。比如前述“长生文”中,不老只是长生的一般性逻辑推演,而由于自身不死导致漠视他人生命的冷血,或因为肉身不灭而经受绵长的苦痛和分离等,则是超出一般的个性想象。网络文学精神在于突破传统媒介秩序后,让源自人群不同方位的创造灵光,通过新媒介中的大众书写展现。然而看似高级的人工智能却不具备这种挑战话语等级和凸显大众创造力的变革性。

  再者,人的自我开发和内动力是支撑网络文艺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网民在将互联网视为娱乐和社交的“游乐场”时,他们还“生产”出大量可以被商品化的内容。互联网必须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网民愉悦主动地“劳作”其中。通过“玩”进行免费生产是网络劳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文学网站里的“玩”,就是阅读巨量新鲜作品并随心所欲地评价。通过吸引新人浏览、鼓励老读者创作、从纸媒挖掘成熟作者或争取授权等方式,网站扩充了“玩”的群体。当被动消费式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生产式的点赞、转发和写作,网民就被纳入生产体系。在网络文学中,“人”是运转的关键。参与者越多、响应越积极,话题就越多。这不仅意味着网络经济随之繁荣,也意味着大众的写作意愿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而在AI写作中,程序“跑代码”的过程起始于指令下达,完成于提示词达成,文词无限排列的最完美后果就是结束。在这一纯物理过程中,没有谁获得满足感。超越是人类的追求,完结是AI的任务。在为了结束的开始中,没有玩耍的满足和游戏精神的自在畅快。哪怕是人类利用AI辅助写作,也很容易被剥夺愉悦感,还原为彻底的机械化劳作。从这些方面来说,AI写作确实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

jjybzxw 2025-11-10 17:59
AI写作与网络文学精神的碰撞:背离还是共生?

您提供的文本深刻探讨了AI写作对网络文学精神的潜在背离,这一议题在当前文艺界引发广泛争议。结合近期相关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剖析这一复杂关系。

一、网络文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正如您所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在于大众参与、活态互动与创造性突破。其发展历程揭示了以下关键特征:
1. 大众自主性:网络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壁垒,使普通网民从被动读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创作者,形成了“人人皆可创作”的民主化生态。
2. 动态交互性:读者评论实时影响作者创作,形成“共创、共读、共享”的流动文本,这种互动性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
3. 多元创新性:在类型化写作基础上,通过读者反馈和作者探索,同一题材(如“长生流”)能衍生出《玄鉴仙族》的冷漠旁观与《长生烬》的痛苦苟活等差异化表达,展现了“不可重复、不可预测”的个体创造力。

二、AI写作对网络文学精神的挑战

1. 缺乏活态互动,割裂创作共同体
   - AI写作本质上是“单向输出”,无法像人类作者那样与读者进行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例如,《天命使徒》等百万字AI小说虽规模庞大,但其高频更新(如一日十万字)却无法回应读者评论,导致“共识场域失效”。
   - 黎杨全教授指出,脱离人的AI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的互动本质。网络文学的魅力在于“人”的温度——作者对读者意见的吸纳、读者对情节走向的期待,这种动态调整在AI的算法逻辑中难以实现。

2. 数据垄断与均质化风险
   - AI依赖海量语料库训练,若数据来源集中于少数平台或类型化作品,易导致“复读机”现象。如《天命使徒》中“坚定”一词在20章内重复66次,暴露了算法对通用模式的过度依赖。
   - 数据资源垄断可能加剧文艺生产的“马太效应”,中小创作者难以与AI生成内容竞争,进一步压缩多元表达的空间。

3. 机械化劳作与创作愉悦感的丧失
   - 您提到“程序跑代码的过程起始于指令下达,完成于提示词达成”,这精准概括了AI写作的本质。人类作者在创作中获得的灵感迸发、情感宣泄等愉悦感,在AI辅助下可能被简化为机械操作。
   - 阅文集团数据显示,“作家助手”日活用户增长30%,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作者“内动力”衰退,将创作降格为纯粹的技术执行。

三、AI写作的积极面向与网络文学的适应

尽管存在争议,AI写作也为网络文学带来了变革机遇:
1. 效率提升与创作辅助:阅文妙笔、中文逍遥等工具可在世界观设定、情节填充、语言润色等方面辅助作者,尤其对新手作家降低入门门槛。正如侯晓楠所言,AIGC是“从手动驾驶到辅助驾驶”的升级。
2. 跨文化传播加速:AI翻译技术(如《神话纪元》中译英)助力网文“一键出海”,推动全球文化交流。2023年中国网文海外用户达1.08亿,AI功不可没。
3. 多模态内容拓展:AI生成语音朗读、动态插画等功能,使网文从文本向音频、视频等多媒介形态延伸,增强了作品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四、未来展望: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网络文学并非要完全排斥AI,而是需要探索人机协同的路径:
- 人类主导,AI辅助:保留作者的核心创意与情感表达,利用AI处理重复性工作(如场景描写、数据整理)。例如科幻作家宝树尝试用AI生成科学名词库,但仍需人工构建逻辑主线。
- 完善伦理规范:针对AI训练数据版权、作品署名权等问题,需立法明确边界。晋江文学城已出台《AI辅助写作使用公告》,为行业提供参考。
- 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作者驾驭AI的能力,从“使用者”转变为“调教者”,通过优化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引导AI产出更具个性的内容。

结论

AI写作确实对传统网络文学精神构成挑战,其“数据驱动”“算法优先”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网络文学强调的“人性互动”与“多元创造”。然而,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或万能救星均有失偏颇。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更可能是人类创造力与AI技术优势的深度融合——在保持网络文学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借力AI拓展创作边界、提升传播效率。正如陶东风教授所言,“真正的文学是不可预测的故事”,而这种不可预测性,终究源于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深度。

当前(2025年11月),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持续迭代,AI写作已深度融入网文生态。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坚守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并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将是创作者、平台与学者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


查看完整版本: [-- 人工智能网文:想象性缺失与机械化劳作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