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07 13:13 |

吴阿姨前几天刚去医院看了感冒,医生看完她的诊断结果,只说了一句话:“这不是病,是你吃错了。”吴阿姨一脸懵:“吃错了?”医生点点头:“立冬了,早晚都凉,你却还在吃凉拌菜、喝冷饮,不生病才怪。” 立冬,是一年中养藏的起点。这一天开始,阳气收敛,阴气渐盛。吃对、穿对、睡对了,能安稳过冬;但要是方向错了,毛病就会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立冬,正是从养阳向养阴的过渡节点。若饮食不当,很容易寒从口入,引发一系列“冬病”。 那立冬到底该怎么吃?医生说得好:“三种食物立冬不宜吃,不然容易招来病根。” 立冬一到,气温明显下降,人体阳气开始收敛。如果还是爱吃生冷,等于拿寒气往肚子里灌。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的苏主任指出,秋冬季节肠胃功能本就偏弱,生冷食物会直接刺激胃肠道,容易诱发胃痉挛、腹泻、消化不良,甚至胃寒、胃炎复发。 尤其是老人、小孩、脾胃虚弱者,长期吃寒凉食物,还可能损伤脾阳,出现手脚冰凉、乏力、腹胀等问题。

建议:立冬后尽量不吃凉拌菜、生冷水果、冷饮等,食物以温热、软烂、易消化为主。比如热粥、羊肉汤、南瓜泥,都是这个节令的“护阳首选”。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大补,火锅、红烧肉、牛油串串……觉得吃得越油越暖。但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补。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还可能诱发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尤其中老年人,过量油腻还易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肥胖等慢性问题。 而且,油腻食物多属热性,容易“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痔疮、咽痛等症状。

建议:立冬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忌“燥补”、“猛补”。适合选择温和的蛋白质来源,如鸡肉、鱼肉、豆腐等,做到“少油、适度、均衡”。 “天冷了,来点辣的暖暖身子”,这是不少人的习惯。但过量辛辣,不仅不会暖,还可能“伤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专家指出,辣椒、生姜、葱蒜等辛温食物,能短暂促进血液循环,但若过量,反而会耗伤体内阳气,诱发虚火上炎。 尤其对于本就有胃病、痔疮、口腔溃疡的人群,辛辣更是“火上浇油”,不但不养生,反而会加重症状。 建议:立冬饮食应避免重口味、高辣度的菜肴。可以适量加点姜丝、葱段调味,既能驱寒,又不会过火。

与其说“立冬忌口”,不如说“立冬吃对”。这个节气,最适合为身体打基础、储能量、调阳气,而关键就在“三种营养”——蛋白质、维生素A 和 矿物质钙。 天冷病毒活跃,流感、支气管炎、肺炎高发。*国家卫健委《老年人营养指南》*指出,蛋白质是免疫细胞合成的基础,缺乏会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更需要优质蛋白的补充。 推荐食物:鸡蛋、豆腐、牛奶、瘦肉、鱼类,建议每日摄入60~80克优质蛋白。

干燥季节,眼睛干涩、鼻腔刺痛、咽喉不适,是因为维生素A摄入不足,导致上呼吸道黏膜防御力下降。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冬季应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 推荐食物:动物肝脏、胡萝卜、蛋黄、深绿叶蔬菜等。

冬天日照减少,人体合成维生素D减少,钙吸收率也会降低,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问题更容易出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提醒,钙不仅强健骨骼,还参与肌肉收缩与心脏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冬季“刚需营养”。 推荐食物:牛奶、豆制品、小虾皮、芝麻酱等。建议每天摄入800~1000毫克钙,并搭配维D促进吸收(如晒太阳、吃蛋黄)。

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寒从头入,容易头痛、感冒;脚是“第二心脏”,寒气最易从脚底侵入;腹部为脾胃所在,是冬季防寒的关键。 建议:戴帽子、穿袜子、护腰腹,尤其在清晨和夜晚外出时,更要注意“保温三宝”。 立冬之后,日短夜长,顺应自然作息是养生关键。中国睡眠研究会建议,冬季应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与免疫调节。

建议:晚上尽量在10点前入睡,早上太阳出来后起床,避免“贪黑起早”伤阳气。 虽说“冬藏”,但并非不动。适度运动能活血行气、增强抵抗力,但要避免大汗淋漓,防止阳气外泄。 推荐:太极、快走、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贵在坚持。 立冬不是“禁令”,而是“提醒”。提醒我们别再乱吃、乱穿、乱动。只要顺应节气,吃得温暖、养得合理,就能把这个冬天,过得暖暖的、稳稳的。

就像老中医常说的那样:“冬天藏得住,来年病就少。” 所以,记住这句话:“立冬3不吃,不往医院跑!”吃对了、暖对了,才是真正的养生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