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07 13:03 |
“每年一到立冬,医院里感冒、心脑血管病、关节炎的病号就跟下饺子似的扎堆来。” 这是我一个冬天值夜班时,同事在抢救室门口说的话,当时我还年轻,只觉得这话夸张。可几年过去,我才真正懂得:立冬,不只是节气的转折,更是健康的分水岭。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古人讲:“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表面上是天冷了,实质上是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旺盛。这个时节养不好,就像盖房子没打地基,整个冬天都要“咳咳唠唠”地熬过去。 今天咱们就聊点实在的,立冬这天,“2不洗,2不吃,3不穿,4不碰”到底讲的是啥?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生活细节,背后其实是有医学逻辑和科学根据的。

“天气冷了,我妈非说晚上洗澡会‘寒从脚起’,这是封建迷信吗?”我有个患者曾这样问我。 这真不是迷信。立冬之后,晚上洗澡,尤其是热水澡,确实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原因很简单:人在冬天洗热水澡,毛细血管迅速扩张,若体温骤降,血压波动就会加剧。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一旦血管调节能力差,极易引发心梗或脑出血。

临床上我曾接诊过一位68岁的老先生,冬天晚上洗澡没开浴霸,洗完后突发昏迷,送来时已脑出血,虽抢救及时,语言功能却受损严重。 所以我常劝人,“立冬后别晚上洗澡,尤其别洗头。”实在想洗,尽量安排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之间,洗完一定干发、穿厚袜,别硬扛。 另一个“不能洗”的,是冷水。有些人图“锻炼”,冬天洗冷水澡,结果不是感冒就是关节痛。特别是有风湿史的人,寒气进入关节腔,疼得能让人整晚睡不着。

“我爸一到冬天就爱吃火锅,牛羊肉不离嘴,结果血压蹭蹭往上涨。”这是我门诊里一位姑娘的抱怨。 冬天进补是对的,但不是猛吃热补和高脂饮食。立冬后,尤其要少吃肥腻油炸、辛辣刺激的食物。 第一不吃——暴补之物。像羊肉、狗肉、鹿肉这些太热性的食物,吃多了容易“上火”,表现为口干、便秘、鼻出血,甚至诱发高血压。

第二不吃——生冷寒凉。冬天吃生冷水果、喝冰饮料,在中医叫“伤脾胃阳气”,在现代医学的角度,也是对消化系统的直接刺激,会诱发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等问题。 研究显示,冬季寒冷刺激下胃酸分泌增加,是胃溃疡、胃炎发作的高峰期。2024年《中华消化杂志》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冬季胃炎急性发作率比夏季高出38%。 我自己的建议是:立冬后饮食“温不腻,补不过”,多吃温和滋润的食物,如山药、南瓜、红枣、黑芝麻。

“穿得多,总比冻着强吧?”这是很多老人的思维。穿得不对,反而容易生病。 立冬后,“3不穿”特别关键:别穿太紧、别穿湿衣、别穿露脚踝。 紧身裤、打底裤虽然显身材,但不利于血液循环,特别是腿部静脉曲张患者,容易加重病情。 湿衣服贴在身上,会让体表温度骤降,诱发风湿、加重关节疼痛。而露脚踝这事,在年轻人中尤其常见——为了美,宁愿冻,结果是冬天一过,门诊里膝关节疼的人排队排到走廊。

我曾遇到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冬天天天穿单袜、露脚踝,结果来门诊一查,膝关节积液,MRI显示轻度滑膜炎。 医生的话,听着可能不中听,但真的是为你好。 立冬,是阳气潜藏、阴寒初盛的阶段。很多你平时觉得“习以为常”的行为,在这个节气开始,就要调整了。

第一,别熬夜。立冬后阴气重,熬夜会耗阳气,削弱免疫力。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反复感冒,其实都是“阳虚”的表现。 第二,别猛运动。不是不运动,而是别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运动时出汗太多,毛孔张开,寒气趁机进入体内,容易伤风、感冒、甚至诱发旧疾。 第三,别猛开空调暖气。室内外温差大,容易造成血管剧烈收缩,引发血压波动。特别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缓慢升温”,不可图快。

第四,别忽视心理问题。立冬后白昼变短,光照减少,部分人群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问题,这被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 2023年《中国精神卫生杂志》的报告指出,北方地区冬季抑郁症发病率比春夏季高出近25%。 立冬后要特别注意情绪调节,适当晒太阳、保持社交、睡前远离电子产品,都是有效的调节方式。 立冬不是一句节气口号,而是对身体的提醒。这一天,是人体状态从“外放”转为“内藏”的起点。

就像农民开始收割,动物开始冬眠,我们的身体,也在悄悄调整节奏。 如果你在这时候还按着夏天的节奏熬夜、吃冷饮、穿单衣,不出问题才怪。 我有个老患者,65岁,特别爱晨跑,哪怕冬天也6点出门。结果一个冬天感冒3次,还查出心律失常。后来我劝他改成下午4点慢走,一个冬天下来,气色红润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