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10-13 16:48 |
中秋国庆长假刚过,苏州一家水产市场的老板李师傅站在摊位前,看着水池里活蹦乱跳的大闸蟹直摇头。 “昨天有个老太太一次买了十斤,说冻冰箱冬天吃,可剩下的蟹还是卖不动,”李师傅苦笑着,“光是今天早上就死了五六只,只能亏本扔掉。 ”
 这种场景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不断上演。 往年中秋后打折两三天就能清空的库存,今年却成了商家的噩梦。 软籽石榴的滞销情况最令人意外。 郑州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中秋后软籽石榴的日均交易量从节前的300吨暴跌至114吨,价格从每斤12元跌到5元。 成都蒙阳水果市场的一名商户在采访中透露:“节前囤了200箱石榴,现在一半都没卖出去,最后只能按3元一斤甩卖,算上损耗亏了五千多。 ” 消费者对石榴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在北京一家超市,顾客张女士在水果区前犹豫片刻后选择了旁边的猕猴桃。 “石榴吃起来麻烦,籽又多,过节送礼还行,自己吃不如买点方便的。 ”
 高档茶叶礼盒的遇冷同样触目惊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表明,中秋后全国高档茶叶礼盒的退货率平均达到30%,部分中小茶商的库存积压率超过50%。 杭州一家茶叶店老板陈女士指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礼盒说:“这款龙井礼盒原价1288元,现在降价到898元,半个月只卖出一盒。 ” 更让茶商头疼的是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散装茶叶,一位经常买茶的退休教师表示:“包装再漂亮也是要扔掉的,不如实在点买散茶,同样的钱能买到更高质量的茶叶。 ” 大闸蟹面临的困境比想象中更复杂。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中秋期间关于大闸蟹蟹卡的投诉量较去年增长45%,“虚假宣传”和“无法提货”成为主要投诉理由。 江苏阳澄湖某养殖基地的负责人透露,现货大闸蟹的批发价从节前80元/斤跌至45元/斤,日均销量不足200斤。
 除了蟹卡信任危机,大闸蟹自身品质问题也影响销售。 今年受天气影响,多个产区的大闸蟹个头偏小,蟹黄蟹膏不够饱满。 消费者王先生坦言:“去年买的蟹就不太满意,今年看到价格虽然便宜,但品质没保证,干脆改买龙虾了。 ” 月饼在滞销榜上排名第四,但滞销规模最大。 北京一家大型超市将月饼专区从黄金位置移到入口角落,贴满“买一送一”“清仓特价”的标签。 原价288元的豪华礼盒现在只卖68元,却依然少人问津。 超市销售人员指出:“现在消费者经过月饼摊位时,连停下来看看的兴趣都没有。 反倒是旁边的低糖糕点区人气更旺。 ”
 季节性消费规律是导致滞销的首要因素。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8.6%,但节后一周立即回落至平日水平。 以肉类销售为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记录显示,节后猪肉日均交易量从节前的2000头降至800头,价格却保持稳定。 市场分析师指出:“现在消费者习惯随时购买新鲜食材,不再需要节日囤货。 ” 消费者观念转变是第二大原因。 健康意识的提升直接影响了传统节日食品的吸引力。 一项针对2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食品配料表,64%的人主动减少高糖高油食品摄入。 在超市糕点区,一位年轻顾客直言:“月饼的糖油含量太高了,现在更愿意选择全麦面包或低糖点心。 ”
 购买动机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消费者购买高档礼品注重“面子”,现在更看重实用价值。 上海一家百货公司的销售记录显示,中秋期间智能家居用品销售额增长14.3%,而传统礼品类商品增长不足5%。 商家盲目预估市场加剧了滞销问题。 多家零售商反映,今年基于过去三年销售数据制定的采购计划明显过高。 浙江某食品批发商坦言:“我们按去年销量增加了20%的备货,结果现在仓库里还堆着三成库存。 ” 部分商家将滞销归因于供货时机把握不当。 有零售商分析指出:“供应商节前供货紧张,导致部分商品到货太晚,错过了最佳销售期。 ”
 消费观念变革具体体现在购买行为上。 在茶叶市场,200元以下的中端散茶销量同比上升15%,而500元以上的礼盒装下降30%。 消费者赵先生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自己喝的东西,包装简单点更好,省下来的钱可以买更优质的茶叶。 ” 健康考虑直接影响产品选择。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节日期间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增长27.9%,低油低糖类月饼销量上升20%。 在南京一家老字号糕点店,营业员注意到:“现在顾客最先问的是糖分含量,而不是价格。 ” 消费选择多样化分散了节日消费焦点。 网红零食、进口甜品等新兴商品的兴起,让传统节日食品不再是唯一选择。 抖音电商数据显示,中秋期间网红休闲食品销量同比增长45%,远超传统节日食品增速。
 年轻消费群体的偏好变化尤为明显。 调查显示,18-35岁消费者中,只有23%的人会选择月饼作为节日礼品,更倾向于购买数码产品或体验类消费。 商家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效果有限。 北京稻香村部分门店将糕点价格下调50%,但日均销量仅增长15%。 一名店长表示:“降价带来的销量提升远远不够,预计清空库存还需要10天以上。 ” 南京莲湖糕团店尝试“买糕点送豆浆”的促销活动,第一天吸引了不少顾客,但后续效果递减。 店员观察到:“很多顾客只是冲着免费豆浆来的,糕点本身销量增长不明显。
 产品调整成为商家的新尝试。 杭州知味观开始研发低糖版本的传统糕点,门店经理表示:“我们注意到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正在测试减少糖油配比的新配方。 ”但调整过程并不顺利,一些老顾客反馈改良后的糕点“失去了传统风味”。 部分茶叶商家转向推出小包装产品。 一家茶企负责人介绍:“我们将500克的大包装改为50克的小包装,价格更亲民,适合年轻人尝试。 ”这种转变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小包装茶叶的复购率比传统包装高出20%。 县域消费市场展现出不同特点。 在湖南茶陵县,“国庆嗨购季”活动首日吸引超14万人次参与。 当地商超的销售数据表明,传统节日食品的滞销情况好于大城市,但网红水果和高端礼盒同样遇冷。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表现出更务实的购买倾向。 江西某县城的超市经理指出:“这里顾客更看重性价比,过度包装的商品反而不好卖。 ” 服务消费的增长分流了商品消费预算。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34.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 这种消费转向直接影响实物礼品销售。 体验式消费受到年轻人青睐。 北京一家VR体验馆的经营者表示:“中秋期间营业额比平时增长三倍,很多年轻人选择来这里聚会而不是互赠礼物。 ”
 库存处理成为商家面临的现实难题。 对于临近保质期的糕点,部分商家选择作为员工福利发放,或低价处理给食品加工厂。 一家食品厂负责人透露:“我们以三折价格收购滞销糕点,用于制作其他食品原料。 ” 大闸蟹养殖户则尝试深加工途径。 有养殖基地将滞销螃蟹制作成蟹酱、蟹肉罐头等产品,但加工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 消费者理性购物观念日益强化。 在电商平台,比价工具使用率同比上升25%,商品评价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受重视。 购买过网红水果的消费者李女士表示:“现在会先看买过的人怎么说,不会再盲目跟风网红产品。 ”
 这种理性消费趋势直接反映在销售数据上。 中秋后一周,苹果、香蕉等基础水果销量保持稳定,而阳光玫瑰葡萄等网红水果销量下滑超过60%。 传统零售渠道面临挑战。 多家超市的销售记录显示,节后促销活动的效果一年不如一年。 北京一家大型卖场的营销主管承认:“现在降价促销的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需要寻找新的营销方式。 ” 直播电商等新渠道分流部分客户。 有数据显示,中秋期间直播带货的节日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5%,但退货率也高达25%,反映出线上销售同样面临挑战。
 区域差异显著存在。 华东地区的高端礼品滞销情况最为严重,而华南地区的基础食材销售相对稳定。 城乡消费差距也在缩小。 农村地区的节日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但同样出现选择性购买趋势。 安徽某乡镇超市老板表示:“现在农村顾客也会挑牌子看质量,不是见啥买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