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13 08:22 |
1873年圆明园老照片:劫后残迹中的“万园之园”余韵 1873年,距离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已过去13年。这一年,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默(Ernst Ohlmer) 进入圆明园,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万园之园”劫后的模样。这些照片是圆明园被毁后最早的影像记录之一,为后人保留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 一、照片中的核心内容:劫后尚存的“骨架” 1873年的圆明园,虽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但部分石材建筑(尤其是西洋楼建筑群)的主体仍顽强留存,成为那段灾难的“活证据”: 远瀛观:西洋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此时保存得相当完好,精美的雕刻(如柱身的花纹、顶部的装饰)依然清晰,展现着当年的欧式建筑风格。 方外观:乾隆时期为香妃修建的清真寺,主体结构尚存,墙面的砖雕和门窗的轮廓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海晏堂:圆明园最大的欧式景观,当年十二生肖兽首喷水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但建筑的基座、柱式仍在,能依稀想象昔日的宏大。 谐奇趣:圆明园内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屋顶已受损,但主体结构(如柱子、拱门)依然挺立,显示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二、拍摄背景:洋人眼中的“废墟” 奥尔默能进入圆明园,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皇家放弃管理:1860年之后,圆明园不再是清帝的避暑行宫,皇家逐渐放弃了对它的维护,仅派少量清兵守卫。 洋人特权:19世纪70年代,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洋人在中国的活动相对自由,奥尔默作为“有来头”的外国人(曾在大清海关工作),得以避开守卫进入圆明园。 三、照片的历史价值:“活的”历史档案 奥尔默的照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最早的劫后记录:这些照片是圆明园被毁后最早的影像资料,比后来的文字记载更直观地反映了1873年圆明园的状态。 建筑复原依据:照片中保留的石材建筑细节(如远瀛观的雕刻、海晏堂的柱式),为后世复原圆明园的欧式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 流传过程:1933年,中国学者滕固将奥尔默的照片底片从德国引入,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残迹》一书,使得这些照片得以广泛传播,成为研究圆明园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后续命运:从“残迹”到“废墟” 1873年之后,圆明园的命运更加悲惨: 1900年八国联军破坏:八国联军侵华时,再次洗劫圆明园,拆除了残存的建筑,砍伐了园内的树木。 军阀与匪盗掠夺:清朝覆灭后,军阀、官僚、匪盗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使得原本就残破的圆明园进一步沦为废墟。 结语:照片之外的“痛” 奥尔默的照片,不仅是一组“震撼”的老照片,更是一段民族伤痛的视觉见证。它提醒我们:曾经的“万园之园”,不是毁于自然,而是毁于列强的侵略;它的消失,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些残垣断壁,与奥尔默的照片一起,时刻警示着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