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自驾南疆30天(第六篇-帕米尔、塔县 之二)[2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自驾南疆30天(第六篇-帕米尔、塔县 之二)[2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9-11 12:38



塔什库尔干篇(二) 石头城、瓦罕走廊、红其拉甫

第二天一早起床,出发时我们退了房,带上行李,好等回来后再重新选择酒店入住。

先是去了位于县城东北角的石头城,石头城就挨着县城,海拔3100米,二三分钟车程就到。我们到达景区门口时,刚好在演出一场塔吉克民族迎宾歌舞,看完歌舞,我们购票进入景区。

石头城据说从汉代就开始建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蒲犁国的王城,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成。它是古丝路上的重要驿站,玄奘法师取经返程途中,也曾在此驻足讲经。

石头城全部由石头堆砌而成,面朝一个很大的草原,建在塔什库尔干河边的一块高地上,塔什库尔干河在前方分成数条细流从草原中穿过,滋养了草原,形成了草原湿地,当地人称这里为金草滩。

金草滩的远处,还有一部分草场被泡在水里,第二天路过下游的一个水库大坝时方才知道,原来在金草滩的下游筑了一道大坝,用于拦水发电,就是这道大坝将大量的草场淹没,这个水电站建得真是“奢华”。

和金草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草场上牲畜寥寥,看来当地的牧民真的是不缺草场。

阳光照射在石头城的石头上,会反射出无数个闪亮的反光点。我跨过围栏从木栈道外捡起一块石头细看,石头上布满钻石一样晶体,小到芝麻大,大到玉米豆粒大。这种晶体在其它地方的石头上也会有,但密度如此之高还是第一次见到。

站在石头城的废墟之上,想象不出当时就这么点人口,他们究竟是如何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心底里感叹: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大家都和平相处又该多好呀,没有战争也就不用筑城,当然也就少了劳役。

















游完石头城,随后我们驾车走老路前往瓦罕走廊和红其拉甫。从塔县到红其拉甫国门约122公里,从塔县到瓦罕走廊约72公里,塔县经瓦罕走廊到红其拉甫总共约136公里左右,瓦罕走廊就在中巴公路右边约六七公里远的地方。

车前行了25公里左右后,左侧有个岔路口,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盘龙古道入口,入口边上有大型停车场。但盘龙古道不在今天的行程之中,我们选择继续前行,前方二百米左右会合到主路中巴公路。

中巴公路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一条通道,它纵贯巴基斯坦,能直达巴基斯坦南部的巴达尔港。瓦罕走廊就是在这条公路的右边,我们按导航右拐后大约六公里,就到达了瓦罕走廊的停车场。

停车场的规模不大,甚至连地面也没硬化,但建有市场,市场非常萧条,除了有三二家餐饮小店外,市场没有一家其它商户,都是关着的,到是市场外面有几个摆摊的,卖一些玉石之类的。

这地方是一片三角型的开阔地,非常荒凉。下面是河谷,河谷低于地面能有二三十米。河谷是个很宽旷的草原,和上面的地表完全是二个世界。谷底住着三五户原生态的牧民,能看到的牛半羊数量不多,相对这些牛羊来说这草场的利用率真的很低。

宽旷的河谷对面,就是中国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全长约400公里,最高的山口海拔4900米。据说大多数朝代都是中国管控着整条瓦罕走廊,而今只有100来公里在中国境内,还有300公里属于阿富汗。

瓦罕走廊其实不是走廊,而是一条高海拔的狭长河谷,最宽处有二三十公里,最窄处据说不到一公里,两侧全是终年不化的陡峭雪山。这里人迹罕至,如果你要想感受荒凉与孤独,来这里便是最合适的选择。

瓦罕走廊更象是造物主特意留给人们的一条东西亚文化交融的通道,只有身体和意志超凡的勇士方可逾越。

据说历史上张骞、法显、玄奘、马可波罗等人都走过瓦罕走廊,如果没到过瓦罕走廊,真想象不出他们当年能活着走过,是何等的不易和幸运。

对面瓦罕走廊的入口处是一个喇叭口,一般游人都是站在这里遥看一眼对面的瓦罕走廊就回去了。而我想亲身感受一下瓦罕走廊,于是我们便驾车沿着小路下到下面的谷底,穿过河谷,过桥后前方是个三岔路口,路口处立着一块路标,路标很一般,可上面所写的提示可不一般,向左箭头所写的是巴基斯坦,向右箭头所写的阿富汗和瓦工罕走廊。一块路牌指三国,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豪横的路牌,没有之一。

我们按照箭头提示继续前行了几公里,走完整个喇叭口,直到走廊变窄,才原路返回再前往巴基斯坦方向。



















下午3点30左右我们到达了红其拉甫,在这里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正午时间,沿途还经过一个废弃了的哨所。

车停在军营前一个指定的停车场上,这里海拨约5200米,前方就是军事管制区,这里离真正的中巴国界还有数公里,游客不能自行驾车进入,得转乘旅游专用的摆渡车。

坐上摆渡车,不一会就到了中巴交界的边境,地面有很多积雪,这里只有数量不多的过往车辆,没有行人。

中方一侧的国门高大宏伟,气势恢宏,中巴友谊公路从国门下穿过,有武警和民警站立在国门前守护。而巴基斯坦一侧,只是在路边搭了几间简易房屋,几名守门卫士站立在路边,随时检查过往车辆。虽然相比巴方的条件要好,但我还是觉得守候在这里的国门卫士们实属不易。

在国门旁边划出来一块不大的地方专供游客游玩,这便是红其拉甫国家4A级景区。这里终年积雪寸草不生,极目所至皆是覆盖着厚厚积雪的谷地和雪山。景区里有一块刻有红其拉甫国门海拨5100的石碑,在供游客打卡拍照的同时,也仿佛时刻提醒着大家要注意身体,不要忘记这里的海拨高度。在和巴基斯坦交界处,还立有一块白色的中国7号界碑,这块界碑可以拍照,但禁止伸手触摸,更禁止将手伸过铁栅栏,估计伸出去就是越境了。

查了一下导航,从这里到我家乡走最近的路是5653公里,驾车近61.5小时,这里是中国版图上常人能到达的离我家乡最远的地方。

一般到达这里打卡的游客都会抓紧时间赏景、拍照,因为这里高寒缺氧,没人愿意要此多作停留,返程车只要坐满就走。

我们在往返塔县及红其拉甫的途中,常会偶遇一些造型奇特,改装得非常夸张的车辆,就象印度电影“大蓬车”中的类似,有些还一路喷着浓浓的黑烟。但只要你仔细看,它们无一例外都悬挂着巴基斯坦的车牌。

返程途中,我们决定路过盘龙古道入口时,要是时间允许干脆今天连盘龙古道也一起走了,这样人虽辛苦,但和明天重走相比能节省三十来公里的路,明天也好早些赶到下一站——莎车。

等我们返程回到盘龙古道入口旁边停车场时,已是下午6点40分左右,这相当于东部沿海下午3点半左右。我们先在一块巨大的石碑和景区宣传语前拍照留念。

还有一些和我们先后同时到达的车辆,他们没在此作停留,而是直接朝着盘龙古道去了。

其实我们在此也没耽误多少时间,可等我们再出发时,发现入口正在被封闭,值守的交警告诉我们说山上下雪,道路临时关闭。我和他们交涉时,他们劝我们说上面海拔高,下雪天路况的确很危险,这么长的路,这么多的弯道,挺费时的,现在时间也不早了,你们进去会比较匆忙,不能很好的体验和欣赏,还不如明天再去。想想他们说得也对,那就先回县城呗。

当天晚上我们选择了一家县城西边新开业的速8入住。

其实就算是到了塔县,除非你能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否则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和欣赏到你想要欣赏的美景。

当天早上出发前,在酒店门口遇到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他就告诉我说他昨天去红其拉甫就差点没去成。到了瓦罕走廊岔路口再往前的地方,因为红其拉甫下雪封路,堵了能有半天,当时他以为去不成了,好在后来总算放行了。至于盘龙古道,由于时间的原因,再加上川藏和新藏线没少走,所以他就决定放弃了。

这位朋友四十来岁,他是一个人驾电车(特斯拉),从四川的成都出发,走川藏线经拉萨,再从新藏线穿越过来的,他是第二次穿越新藏线。考虑到危险,他还是让老婆带女儿从成都飞到喀什会合。




















姜谷粉丝 2025-09-11 13:18
历史记载与现状信息,以下是对该区域的综合说明及安全提示:

一、瓦罕走廊的生存挑战:为何“活着走过”堪称奇迹
极端自然环境

海拔与气候:平均海拔超4000米,属高寒无人区,冬季气温可降至-30℃以下,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历史记载中,晋代法显曾描述此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
地貌险峻:被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夹峙,山谷狭窄处仅数公里宽,沿途遍布冰川、冻土及陡坡,易遭遇雪崩、山洪。
历史穿越者的艰辛

唐代玄奘东归、张骞出使西域均途经此地,依赖有限补给徒步数月。现代边境巡控队员仍面临雪盲症、冻伤等风险,巡边需携带氧气瓶及防寒装备。
二、入口“喇叭口”的象征意义与游览限制
地理与战略位置

中国段起点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阿特加依里村(瓦罕第一村),地形呈喇叭状展开,向西延伸至阿富汗。此处设有“祖国万岁”地标,是游客可抵达的最远观景点。
通行现实制约

政策管控:该区域由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管辖,禁止游客深入走廊腹地。民警需每10天完成一次200公里边境线闭环巡查,普通车辆无法通行。
路况条件:虽瓦罕公路已贯通路基,但阿富汗段50公里仍为未硬化路面,冰雪期道路封闭,非越野车队难以通行。
三、替代体验建议:安全感受走廊风貌
边境村人文体验

探访阿特加依里村,观察塔吉克族牧民的戍边生活,参观排依克派出所温室种植(象征戍边韧性)。
观景点沉浸式游览

在喇叭口地标处眺望河谷全景,结合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遥想古丝绸之路商队的艰险历程。
关注未来发展潜力

若区域局势稳定,瓦罕走廊可能成为“一带一路”能源通道与文化走廊,届时或开放探险旅游。
四、重要安全提醒
⚠️ 切勿擅自深入:边境线设有军事管控区,非法越境将面临法律风险;且阿富汗段安全形势复杂,存在冲突隐患。
⚠️ 行前准备:即使游览开放区,也需办理边防证、备足抗高反药物及防寒装备,并关注天气预警。

瓦罕走廊的壮丽与残酷并存,其历史厚重感在入口处已可深切体会。若未来条件允许,这里或将成为探险家眼中的“终极走廊”,但目前安全仍是首要考量。建议通过纪录片《帕米尔》或书籍《丝绸之路新史》进一步了解其传奇色彩。

poli923 2025-09-11 15:38
载歌载舞石头城。好客舞蹈跳起来

jjybzxw 2025-09-11 17:45
塔什库尔干篇(二):石头城、瓦罕走廊、红其拉甫

第二天一早起床,出发时我们退了房,带上行李,好等回来后再重新选择酒店入住。

首先,我们去了位于县城东北角的石头城。石头城紧邻县城,海拔3100米,仅需二三分钟车程即可抵达。当我们到达景区门口时,恰好赶上一场塔吉克民族迎宾歌舞表演。看完表演后,我们购票进入了景区。

石头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蒲犁国的王城,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成。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玄奘法师取经返程途中也曾在此驻足讲经。石头城建在塔什库尔干河边的一块高地上,面朝广阔的草原,塔什库尔干河在前方分成数条细流穿过草原,滋养了草原,形成了草原湿地,当地人称之为“金草滩”。

金草滩的远处,部分草场被水淹没。后来我们了解到,在金草滩的下游筑有一道大坝用于拦水发电,正是这道大坝将大量草场淹没。阳光照射在石头城的石头上,会反射出无数个闪亮的反光点。我跨过围栏从木栈道外捡起一块石头细看,发现石头上布满了像钻石一样的晶体,大小不一。这种晶体在其他地方的石头上也有,但密度如此之高还是第一次见到。

站在石头城的废墟之上,我不禁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心底里感叹: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大家都和平相处该有多好。没有战争也就不用筑城,当然也就少了劳役。

游完石头城后,我们驾车走老路前往瓦罕走廊和红其拉甫。从塔县到红其拉甫国门约122公里,从塔县到瓦罕走廊约72公里,塔县经瓦罕走廊到红其拉甫总共约136公里左右。瓦罕走廊就在中巴公路右边约六七公里远的地方。

车前行了25公里左右后,左侧有一个岔路口,这是著名的盘龙古道入口,入口边上有大型停车场。但盘龙古道不在今天的行程之中,我们选择继续前行,前方二百米左右会合到主路中巴公路。中巴公路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一条通道,它纵贯巴基斯坦,能直达巴基斯坦南部的巴达尔港。

瓦罕走廊就在中巴公路的右边。我们按导航右拐后大约六公里,就到达了瓦罕走廊的停车场。停车场规模不大,甚至连地面也没硬化,但建有市场。市场非常萧条,除了有两三家餐饮小店外,市场没有一家其他商户营业。市场外面有几个摆摊的,卖一些玉石之类的东西。

这地方是一片三角形的开阔地,非常荒凉。下面是河谷,河谷低于地面能有二三十米。河谷是一个很宽旷的草原,和上面的地表完全是两个世界。谷底住着三五户原生态的牧民,能看到的牛羊数量不多,相对这些牛羊来说这草场的利用率真的很低。

瓦罕走廊全长约400公里,最高的山口海拔4900米。据说大多数朝代都是中国管控着整条瓦罕走廊,而今只有100来公里在中国境内,还有300公里属于阿富汗。瓦罕走廊其实不是走廊,而是一条高海拔的狭长河谷,最宽处有二三十公里,最窄处据说不到一公里,两侧全是终年不化的陡峭雪山。

这里人迹罕至,如果你要想感受荒凉与孤独,来这里便是最合适的选择。瓦罕走廊更像是一条东西亚文化交融的通道,只有身体和意志超凡的勇士方可逾越。据说历史上张骞、法显、玄奘、马可波罗等人都走过瓦罕走廊。

对面瓦罕走廊的入口处是一个喇叭口,一般游人都是站在这里遥看一眼对面的瓦罕走廊就回去了。而我想亲身感受一下瓦罕走廊,于是我们便驾车沿着小路下到下面的谷底,穿过河谷,过桥后前方是个三岔路口。路口处立着一块路标,向左箭头所写的是巴基斯坦,向右箭头所写的阿富汗和瓦罕走廊。

下午3点30左右我们到达了红其拉甫。在这里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正午时间。沿途还经过一个废弃了的哨所。车停在军营前一个指定的停车场上,这里海拔约5200米。前方就是军事管制区,这里离真正的中巴国界还有数公里。游客不能自行驾车进入,得转乘旅游专用的摆渡车。

坐上摆渡车不久就到了中巴交界的边境。地面有很多积雪,这里只有数量不多的过往车辆,没有行人。中方一侧的国门高大宏伟、气势恢宏;中巴友谊公路从国门下穿过,并有武警和民警站立在国门前守护。而巴基斯坦一侧,则只是在路边搭了几间简易房屋,并有几名守门卫士站立在路边随时检查过往车辆。

虽然相比巴方的条件要好很多,但我还是觉得守候在这里的国门卫士们实属不易。在国门旁边划出来一块不大的地方专供游客游玩。这便是红其拉甫国家4A级景区。这里终年积雪寸草不生,极目所至皆是覆盖着厚厚积雪的谷地和雪山。

景区里有一块刻有红其拉甫国门海拔5100米的石碑,在供游客打卡拍照的同时也仿佛时刻提醒着大家要注意身体不要忘记这里的海拔高度。在和巴基斯坦交界处还立有一块白色的中国7号界碑。这块界碑可以拍照但禁止伸手触摸更禁止将手伸过铁栅栏估计伸出去就是越境了。

查了一下导航从这里到我家乡走最近的路是5653公里驾车近61.5小时这里是中国版图上常人能到达的离我家乡最远的地方。

一般到达这里打卡的游客都会抓紧时间赏景拍照因为这里高寒缺氧没人愿意要此多作停留返程车只要坐满就走。

我们在往返塔县及红其拉甫途中常会偶遇一些造型奇特改装得非常夸张的车辆就像印度电影“大蓬车”中的类似有些还一路喷着浓浓的黑烟但只要你仔细看它们无一例外都悬挂着巴基斯坦的车牌。

返程途中我们决定路过盘龙古道入口时要是时间允许干脆今天连盘龙古道也一起走了这样人虽辛苦但和明天重走相比能节省三十来公里的路明天也好早些赶到下一站——莎车。

等我们返程回到盘龙古道入口旁边的停车场时已是下午6点40分左右这相当于东部沿海下午3点半左右。

我们先在一块巨大的石碑和景区宣传语前拍照留念还有一些和我们先后同时到达的车辆他们没在此作停留而是直接朝着盘龙古道去了其实我们在此也没耽误多少时间可等我们再出发时发现入口正在被封闭值守的交警告诉我们说山上下雪道路临时关闭我和他们交涉时他们劝我们说上面海拔高下雪天路况的确很危险这么长的路这么多的弯道挺费时的现在时间也不早了你们进去会比较匆忙不能很好的体验和欣赏还不如明天再去想想他们说得也对那就先回县城呗。

当天晚上我们选择了一家县城西边新开业的速8入住其实就算是到了塔县除非你能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否则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和欣赏到你想要欣赏的美景。

当天早上出发前在酒店门口遇到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他就告诉我说他昨天去红其拉甫就差点没去成到了瓦罕走廊岔路口再往前的地方因为红其拉甫下雪封路堵了能有半天当时他以为去不成了好在后来总算放行了至于盘龙古道由于时间的原因再加上川藏和新藏线没少走所以他决定放弃了这位朋友四十来岁他是一个人驾电车(特斯拉)从四川成都出发走川藏线经拉萨再从新藏线穿越过来的是他第二次穿越新藏线考虑到危险他还是让老婆带女儿从成都飞到喀什会合。

希望这次旅行的经历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查看完整版本: [-- 自驾南疆30天(第六篇-帕米尔、塔县 之二)[2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