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正值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初,一场关乎大唐存亡的危机骤然降临。在李世民即位仅15天后,东 突厥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率领十余万精锐骑兵分兵南下,其势汹汹。突厥大军一路攻至泾州(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另一路直取武功(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更对高陵(今西安市高陵区)发起猛烈攻势。当突厥主力推进至距长安城仅40里的渭水河畔时,十余万铁骑在岸边列阵,战马嘶鸣,刀光闪烁,整个长安城为之震动。

此时的长安城内守军不过数万,兵力空虚,形势岌岌可危。面对如此险境,刚刚登基21天的李世民展现出了非凡的胆略。他仅率高士廉、房玄龄、周范、安元寿、李孟常等五位重臣,亲临渭水前线。在渭水北岸,李世民高声斥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之举,其威严气势令突厥众酋长心生畏惧。随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单独会晤,经过一番博弈,双方达成和议。次日,在渭水桥上举行了隆重的白马盟誓仪式,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那么,李世民究竟运用了哪些策略迫使强大的突厥人退兵呢?

首先,李世民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镇定与自信。当突厥大军压境之时,寻常君主或许早已惊慌失措,但李世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仅率领五名随从,以六人之姿直面数十万敌军。这种近乎孤胆英雄般的举动,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可谓绝无仅有。突厥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向来崇尚勇武,李世民的胆识无疑赢得了他们的敬畏。更关键的是,李世民不仅毫无惧色,反而先发制人地斥责颉利可汗背约之举。这种强势姿态让突厥人疑窦丛生,担心唐军另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李世民巧妙地展示了军事实力。在双方谈判过程中,他适时地调动唐军列阵示威。虽然当时长安守军有限,但突厥人并不知晓实情。当看到唐军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李世民身后时,突厥将领们开始担忧是否陷入包围。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成功地在心理上压制了对手。

第三,李世民果断扣押了突厥使者执失思力。这位执失部酋长本是颉利可汗派来刺探虚实的,却因傲慢无礼险些丧命。李世民将其囚禁的举动,既挫败了突厥的侦察企图,又让颉利可汗失去了重要情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四,李世民充分利用了突厥内部矛盾。他与突利可汗早有结拜之情,这层关系让颉利可汗始终担心侄子可能暗中与唐朝勾结。加之突厥内部本就存在东西分裂的历史,颉利可汗不得不提防后院起火的风险。 最后,外围战场的胜利为谈判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渭水对峙期间,唐军在多条战线取得战果:尉迟敬德在泾阳大破突厥军,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李靖率军进逼豳州;程知节、徐世勣等名将也在乌城与突厥主力形成对峙。这些军事压力最终促使颉利可汗在获得一定利益后选择退兵。

通过这一系列精妙的政治谋略和军事部署,初登帝位的李世民成功化解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外患,展现出一代雄主的非凡胆识与政治智慧。这场惊心动魄的渭水之盟,不仅保全了大唐基业,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