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里村菜农 |
2025-08-22 09:25 |
孩子做错事,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但同样是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虚心接受,有的却容易走极端?关键就在父母怎么说。 1.表达担心,而不是发泄情绪"你这么晚没回家,我很担心"比"你还记得有个家吗"更有力量。前者传递的是关爱,后者传递的是愤怒。孩子感受到担心时会愧疚,感受到愤怒时会对抗。 2.先自我反思,再指出问题"是我没讲清楚,我再给你讲一遍"比"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更能建立信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孩子反而更愿意承认错误。 3.共情理解,而不是否定打击"这道题确实难,需要我帮你吗"比"你怎么这么笨"更能激发动力。被理解的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尝试。 4.肯定中提建议,而不是直接批评"你进步很大,如果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比"你又错了"更容易接受。先给甜头,再提要求,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大大降低。 5.引导思考,而不是强制命令"你觉得可以怎么做"比"你必须这样做"更能培养责任感。自己想出的解决方案,孩子执行起来更主动。真正的批评是建设而非破坏,是连接而非对立。小小的表达改变,能带来大大的关系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