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8-22 08:31 |
在青年旅行作家刘子超的笔下,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不只是遥远的地理概念,更像一个形容词。
▲ 巴尔干半岛地图 他将这片热土称作“血与蜜之地”。 在历史的阴影下,巴尔干流淌着战争的伤痛,可生活在这片山海间的人们,却始终未放弃希望和热忱。
▲ “一半城,一半坟”的萨拉热窝 20世纪90年代,萨拉热窝(Sarajevo)围城战爆发。在被围困长达1425天的城市中,仍能听到炮火声外的歌声。迎着枪林弹雨,人们一如往常地举办着音乐节、电影节,在屠戮和死亡面前载歌载舞。
来到巴尔干的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也正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等待戈多》的排演。
▲ 苏珊·桑塔格(后排中)与剧组成员,1993年摄于萨拉热窝 巴尔干,这个名字出自土耳其语,意为“林深茂密的地方”。如今的它,已渐渐从“火药桶”的阴影下解绑,转而以绝美的山海风光,以及尚不算稠密的观光客,被视作“欧洲的后花园”。
▲ 科托尔(Kotor),黑山 金风送爽的秋日巴尔干,即将化作欢乐的海洋,尽情挥洒盛情与活力。
8月,吹响金色小号的古查(Guca)小镇、历经一个半月超长待机的“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以及足以媲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的“贝尔格莱德啤酒节”,诉说着巴尔干人民对盛夏的依依不舍。
而在代表着收获的秋天里,半岛的田园风光美得像一幅油画,各种因丰收而举行的节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切内伊小镇(Čenej)在塞尔维亚语中直译为“豆类”。9月举办的“豆节”,吸引一大波“豆迷”欢聚一堂。届时人们端出大铁锅炖豆子,以庆贺这道塞族人菜单上最受欢迎的主菜的丰收。
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弗尔沙茨(Vršac)的“葡萄丰收节”。身着盛装的人们唱歌、跳舞、品葡萄酒,在这场已举办了超过60届的秋日嘉年华里,四处都弥漫着葡萄的香甜气息。
10月,在边境小城基金达(Kikinda),金黄色的南瓜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不但要决出最大、最长和最重的南瓜,还设置了不少南瓜主题的小游戏,如嗑南瓜子竞速赛、南瓜派厨艺PK等。
在“领带之国”克罗地亚,10月18日为“领带日”。系着传统领巾的“领带军团”将在这一天走上街头,进行庆祝活动。来到领带的“老家”,千万别忘记买一条领带回家。
在萨格勒布(Zagreb),任何想得到或想不到的事物,都能成为过节的理由:庭院节、颠覆电影节、古典音乐节、木偶戏剧节、纪录片节、金脚尖花滑竞赛……
▲ 萨格勒布民俗节 不如就趁现在,跟随赞那度一同前往巴尔干,开启亚得里亚海沿岸10天8晚世外桃源之旅,感受唤醒半岛的节日激情。我们精选了塞尔维亚、黑山和克罗地亚三国的经典行程,带你一同穿梭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一键梦回中世纪。
塞尔维亚:东西文明的锋面 塞尔维亚(Serbia)是最早对中国执行免签政策的欧洲国家,不但有随处可见的中文路标,更是欧洲旅行的性价比之王。
3块钱的欧包、5块钱一兜的车厘子、15块钱一杯的咖啡,200块钱就能在高级西餐厅吃得又饱又满足,让人不得不感慨:当真是在欧洲吗?
坐落在萨瓦河(Sava River)与多瑙河(Danube)交汇处的首都贝尔格莱德(Belgrade),意为“白色之城”,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流淌的河水将城市一分为二,充满古典气质的老城与现代化的新城遥相对望——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相遇,东西方文明也于此交锋。
漫步在贝尔格莱德,拜占庭风格的东正大教堂和巴洛克风格的历史街区比肩而立,你既能看见30年前留在建筑上的弹痕,也能为街头充满艺术感的涂鸦莞尔一笑。
用陈丹燕的话说: “塞尔维亚并不富裕,近代遭受过数十次炮弹轰炸,可是一旦出太阳,街上的咖啡馆桌旁都坐满了晒太阳的人。他们不仅生活态度乐观向上,心里还装着对整个世界的关怀。”
共和国广场(Trg Republike)如同贝尔格莱德的 “心脏”,标志性的建筑几乎都是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分布:19世纪的国家博物馆和剧院,还有一尊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大公的骑马像。
这位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解放出来的民族英雄,如今化身城市的地标——当地人都爱说 “kod konja”,意思就是在马处碰头。
同样以其命名的米哈伊洛大公街(Knez Mihailova)是首都的商业主动脉。全长700米的步行街,咖啡馆和百货商店目不暇接;还有由 Srpska Kruna 酒店改建而成的市属图书馆,文青们的最爱 Laguna 书店;以及陈列着古董、手工珠宝和服饰的 Katapult,是购买纪念品的好去处。
步行街的尽头是卡莱梅格丹古堡(Kalemegdan Fortress)。在城堡制高点树立的胜利者纪念碑,手持利剑与猎鹰的形象已成为塞尔维亚国家的象征。当太阳逐渐褪去,这里又成为两河交汇落日景观的最佳观测点。
作为《孤独星球》评选出的“十大夜生活城市”之首,入夜的贝尔格莱德绝非浪得虚名。
属于贝尔格莱德的夜生活并非“呼酒买醉”,而是抛下苦难,高声讨论文学、艺术和政治——与其说是夜店、酒吧,不如说是自由狂欢的沙龙。迎着音乐和灯光,整座城市正在轻盈起舞。
黑山:海与陆最美的邂逅 2006年宣布独立的黑山共和国(Republic of Montenegro),作为“00后”,是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 同时,仅有1.39万平方公里的黑山,又是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甚至还没有北京市大。
就是这么个弹丸之地,却浓缩了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的全部精华。
黑山拥有5座国家公园,占据了8%的领土,森林覆盖率超过40%。
由冰川形成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Durmitor National Park),是世界自然遗产。其拥有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峡谷(Tara Canyon),其深度达1300米,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
在针叶林的深处,藏着欧洲最后的野生猞猁种群。这里还是前南斯拉夫景点电影《桥》的取景地,备受老一辈国人追捧。
把守着亚得里亚海南端的科托尔湾(Bay of Kotor),地中海气候和峡湾地貌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作为天然的深水港口,自古为航海要冲。
新海尔采格(Herceg Novi),是科托尔湾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南斯拉夫内战前,当地的旅馆数量占全国的1/3,是黑山王牌的度假胜地。
在海滩上躺平,尽情享受日光浴,是司空见惯的名场面。躺烦了,便起身游泳,夏秋时节平均气温25℃的新海尔采格,足有长达5个月的游泳季。
当你划起桨板,整片科托尔湾瞬间变成摇晃的蓝色吊床;或是搭乘快艇出海,前往蓝洞探幽。
还可以乘船前往伊加洛(Igalo),在以矿泥浴和温泉著称的小镇,享受别致的疗愈体验。
相较于科托尔(Kotor)和布德瓦(Budva),新海尔采格的老城游人尚不算拥挤。整座城市沿陡峭的山坡而建,古老且狭窄的石阶蜿蜒起伏,散发着迷人的中世纪情调。
从老城的起点钟塔出发,步行即可逛完。如果需要能量补给,请随意走入一家餐厅,点上一盘涅古什火腿(Njeguški pršut),独特的干腌工艺和烟熏香味,令人唇齿生津,再搭配一块由高山山羊奶制成的奶酪,风味绝佳。
难怪就连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对此番美景一见倾心:“陆地和海洋之间最美丽的邂逅,一定发生在黑山海岸。”
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明珠 坐落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克罗地亚(Croatia),如一把镰刀,也似一弯新月,被阿尔卑斯山脉(Dinaric Alps)和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环抱于臂弯。 当拜伦到访这里后,毫不吝啬自己的喜爱,将其称为“亚得里亚海的明珠”。
这个1991年才宣布独立,国土面积仅有5万余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浙江省大小,且常住人口比北京市朝阳区还少的小国,却是一个相当富庶和文明璀璨的国家。
长达1880公里的海岸线,点缀着星罗棋布的群岛,令克罗地亚又有“千岛之国”的美名。海湾里停泊的游艇,以及面朝大海、灯红酒绿的餐厅和酒吧,是当地鲜活的社交名片。
作为克罗地亚岛屿中最明媚的一个,赫瓦尔岛(Hvar Island)全年享有超过2700小时的灿烂阳光,盛产蜂蜜、葡萄和薰衣草,曾入选“世界最美的十大岛屿”之一。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马可·波罗,则出生在科尔丘拉岛(Korcula Island),在当时归威尼斯共和国管辖,因此常被视作意大利人。岛上修建有马克·波罗博物馆,持中国护照还能免票参观。
身着红白球衣、踢法强悍的格子军团,也为克罗地亚足球在全世界虏获了一大批拥趸。
地处巴尔干和中欧之间的克罗地亚,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历代王朝都在此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尤以“被城墙环绕的城市”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为代表。 这座如同从海平面上升起的石头堡垒,曾被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盛赞为“人间天堂”。
经由皮勒门(Pile Gate)进入杜布罗夫尼克,其高大坚固的城墙,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帝国角力的佐证。若不登临城墙走上一圈,俯瞰老城和波光粼粼的亚得里亚海,此行绝不能算圆满。
别具一格的建筑,也使杜布罗夫尼克成为各大影视剧争相选择的取景地,《星球大战》系列的“坎托湾”和《权力的游戏》中的“君临城”都拍摄于此,成为全球粉丝的朝圣地。
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炮击,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许多屋顶都从原有的青石板换作了赤陶色的瓦片。远远望去,明亮而艳丽,散发着蓬勃的暖意,正如《克罗地亚狂想曲》用充满希望的音符回应战火的悲鸣。
沿史特拉敦大道(Stradun Street)缓行,这条全长300米的步行街,自13世纪起便是老城的活动中心,坐落着战争照片艺术馆(War Photo Limited)、欧诺佛喷泉(Onofrio Fountain)和众多中世纪教堂,星级酒店、餐厅和商店亦是琳琅满目。
即将与炎热的夏日告别,巴尔干半岛也迎来最舒服的时节。如果感到心动,为何不择日启程?
图片来源 Unsplash /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