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19 13:00 |

黄大爷70岁,退休后身体一直还算硬朗。但最近几个月,他总是觉得没胃口,饭量小了很多,人也变得没精神,睡觉总是睡不沉,还觉得脸色发黄、气力不足。家人带他去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后,医生说了一句话:你这是典型的“脾虚”。 黄大爷听完一头雾水。脾虚?和胃口不好、睡不好有什么关系?医生解释说: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的人,不仅吃不好、睡不香,整个人也会变老得快。补脾,其实是最好的抗衰老。

我们常说“脾虚”,很多人以为只是“吃不下饭”或者“肠胃不好”。但从中医角度看,脾的功能远不止这些。 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简单说,脾负责把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转化成气血,供全身使用。如果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身体就像“原材料断供”的工厂,运行效率越来越低。 医学研究也发现,脾虚人群更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营养吸收不良、内分泌紊乱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病”,但会让人逐渐变得虚弱、衰老、易病。

很多人一谈养生就说要补肾,但忽视了一个问题:肾藏精,而精的来源,离不开脾胃的运化。没有脾的支持,肾也“无米下炊”。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虽重要,但后天决定我们一生的健康状态。脾虚不补,肾也慢慢虚;脾强气足,肾才有力。 更现实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脾功能常常最先出现衰退。饭量变小、容易腹胀、脸色蜡黄、舌苔厚腻、记忆力下降……很多人以为是“老了”,其实是“脾虚了”。

说到补脾,参苓白术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近千年历史。 现代中成药中,“参苓健脾丸”就是在这个古方基础上制成的。它主要由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陈皮、桔梗、甘草、砂仁等组成。 这些成分都属于中药里最经典的“补脾药”。比如: 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解决疲乏无力。 山药、扁豆、茯苓:健脾养胃,改善食欲。 莲子、薏苡仁:清利湿邪,避免水肿、腹胀。

陈皮、砂仁:理气和中,减少肠鸣腹泻。 坚持吃一个月,很多人反馈:胃口变好了,睡眠也改善了,整个人精神了不少。这就是脾气恢复后,气血运行改善的表现。 近年来,关于“参苓白术散”和“健脾抗衰”的研究越来越多。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能显著改善脾虚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肠道菌群结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胃肠功能,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刊登的一项临床研究也发现,长期服用参苓健脾丸的中老年人,在体重、食欲、记忆力、精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且无明显副作用。 这些研究虽然还在深入,但足以说明:补脾不仅是“养胃”,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抗衰老”干预手段。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补脾,但下面这几类人群,补脾是当务之急: 1.饭量小、容易腹胀、拉肚子的人:这是脾虚最典型的表现。 2.失眠多梦、记忆力差、容易疲劳的人:脾虚气血不足,脑供能下降。 3.舌苔厚腻、口中泛甜、面色发黄的人:湿气重,脾运化差。

4.体重忽上忽下、容易浮肿的人:身体水湿代谢障碍,脾功能低下。 这类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试用参苓健脾类中成药,通常都有不错的效果。但前提是确定没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比如肝病、肾病、胃癌等。 药物是治疗的辅助,但真正的“补脾”,靠的是每天的生活习惯。 第一,吃热不吃凉 脾最怕寒。不要早上空腹喝凉牛奶,不要吃没加热的隔夜饭,也不要常吃冰饮冷饮。常温水、热汤、温软易消化的饭菜,是脾最喜欢的饮食方式。

第二,吃少不吃撑 脾的运化能力是有限的,吃多了反而伤脾。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吃完不要立刻躺下或剧烈运动。 第三,早睡不熬夜 中医讲“脾在寅时(凌晨3-5点)最弱”,如果长期晚睡,脾气更虚。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

很多人以为“脾虚”只是小问题,不疼不痒,拖着也没事。其实慢慢你会发现:气力下降、抵抗力差、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老得快,根源可能就是脾虚。 补脾,不是为了“吃得多”,而是为了“人年轻”。一个能吃、能睡、能动的人,不仅不容易生病,还更有活力,衰老速度也慢得多。 如果你总觉得最近没精神,胃口差、睡不好、脸发黄,不妨去医院查查,看看是不是脾出了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