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18 21:39 |
明天就是公历8月19日,农历闰六月廿六,是“出伏”日,提醒记得:1不说、2不吃、3要喝、4要做,别忘告诉家人! 今天和大家聊聊,出伏这一天到底有啥讲究,有哪些老传统、老习惯?别光自己看完,也要赶紧告诉家里人,关键时候,顺应天时,养好身体,别走冤枉路。

三伏天,说白了,就是一年里最热最湿最闷的时候。老话常讲“热在三伏”,这三十天,人也熬得够呛。出伏一到,等于给这段高温高湿画上了句号,秋天的脚步也离得越来越近。 但是农谚却说:“伏去暑未了,秋老虎还笑”。意思是:虽然伏天过去了,可天气不会立马凉下来,反倒有一波“秋老虎”紧跟着,白天热劲还没消,早晚温差却大了。 这时候,人最怕的就是“忽冷忽热”,身体还没缓过劲,容易出点小状况。老祖宗讲节气,就是讲究一个“顺天应时”。啥意思?就是节气怎么变,咱们的作息、饮食、心态也要跟着调整。

老话说,“秋天收不住,冬天添病痛”。三伏天过完,大家都觉得松了口气,可这时候嘴上还得有个把门的。“不说泄气话”,这是老祖宗的头一条教诲。 啥叫泄气话?就是那种满口牢骚、消极抱怨的话。比如“唉,这天还没凉透呢,干啥都没力气”,或者“秋天来了,叶子掉了,心也跟着空了”。这些话,说多了,气就散了,精气神都跑了。

为啥要管住嘴?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秋天是“收”的季节,人的气血也要往里收敛,给冬天留点底子。你要是天天说些丧气话,身上的精气神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越说越没劲。 农谚里讲,“话多伤气,心静养神”。这时候不妨多说点鼓劲儿的话,给自己、给家人打打气,把秋天的收获和喜悦装进心里,别让嘴上的抱怨偷走了身上的能量。

到节气转换头上,吃的讲究多着呢。老祖宗留下话,“出伏不食秋瓜,秋不食姜”。这两个禁忌,咱们得记住。 夏天热,西瓜、甜瓜啥的,家家少不了。可一到出伏,老话就说了,“秋瓜坏肚”。为啥?夏天吃瓜解暑没错,可瓜属寒凉,出伏后气温慢慢往下走,肠胃还在恢复期,再吃太多凉瓜,容易拉肚子、伤脾胃。 尤其家里的老人、孩子,更得注意。这个时候,哪怕再馋,也得慢慢把瓜往下撤,给肠胃留点余地。

还有一样,生姜。夏天吃姜去湿气,没毛病,可一到秋天,风干物燥,老祖宗就说“秋不食姜”。为啥?姜辣性升散,适合发汗祛湿。可秋天讲究“润”,要养肺润燥,姜吃多了反倒更干燥、上火。 尤其嘴唇干裂、喉咙不适的朋友,更要少碰姜。顺着天时吃饭,肚子才不闹情绪。

出伏一过,空气就干了,身体最怕缺水。老祖宗的经验在这时候特别实用,三样喝的,咱们别忘了。 别小瞧煮粥上那层米汤,夏天一通折腾,脾胃早就累了。热热的米汤入口,既养胃又润燥,还不增加肠胃负担。家里老人孩子,正适合喝点温米汤。 老话讲,“粥养人,米汤润”。这时候米汤,就是最贴心的“补品”。

绿豆汤解暑,出伏后可以换成赤小豆、黑豆这些。豆汤通体清爽,能帮身体把夏天残留的湿气慢慢带走。 喝起来不腻,顺口又顺时。坊间常说,“秋喝豆汤,体健气爽”。身体不闷不沉,秋天过得才舒服。

秋天是喝花茶的好时候。菊花茶、桂花茶,都是老祖宗认可的“应季饮”。菊花能清肝明目,驱秋燥,桂花香气养肺,品起来心情也好。 午后泡上一杯,润润嗓子,顺顺气,秋天的倦意一扫而空。

光说不练没用,出伏这天,老祖宗还交代了四件事,动动手,动动心,秋天过得才踏实。 三伏天湿气重,家里角落容易生霉气、秽气。出伏后,挑个晴天,把家里好好打扫一通。老话说,“扫去伏天秽,迎接秋日新”。 家里干净了,心也跟着亮堂起来。除一除闷气,迎一迎新气,秋天的清爽才真能进门。

“出伏晒一晒,身子骨不受害”。夏天的被褥、衣服都捂着潮气,这会儿赶紧拿出去晒晒。被子晒透了,晚上盖着更舒服,还能防湿气、杀菌。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更得注意,把夏天的潮气统统晾出去。

秋天一到,该收的都得收。凉席、蒲扇、短衣短裤洗净收好,秋天的长袖、薄外套提前备上。东西收拾好了,人的心气儿也跟着收一收。 老话说,“秋收万事顺”,人也别再吊儿郎当,收心准备投入新一季的奋斗。

出伏后早晚凉快,最适合去散散步、打打太极。运动别太猛,出点小汗就行。秋天讲究“养收”,活动筋骨,呼吸秋风,身心都舒服。 农谚常说,“秋天动一动,少生病一冬”。别怕麻烦,动起来,身体才跟得上季节的脚步。

出伏这天,是夏秋交替的分界线。天时变了,人也要变。顺着节气过日子,身体少生病,家里多欢喜。 明天出伏,别忘了提醒身边的人,咱们一起顺天时,养精神,健健康康,精神饱满迎接这个收获的季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