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18 21:08 |
贾敬是《红楼梦》中宁国府的第三代当家人,他是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贾珍之父。是贾府荣宁二府唯一的科举出身的进士,但中进士之后,却一味好道,在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由于放弃了对宁国府的控制,导致宁国府糜烂,成为贾府败家的起因。 他“乙卯科进士出身”,本应肩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贾敬是先进了进士,袭了官,后面才又把官给了儿子贾珍。贾珍袭官时至少得20多岁。而且贾敬让贾珍袭官,至少是他觉得他出家后身后事有了安排。 按贾敬的年龄, 他出家已经12年,为何最后选择“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的修道生涯。似乎意识到贾府败落的必然。而贾敬躲进道观清修,主要还是为了逃避作为宁国府族长的家庭责任,可享用家族财产一点不耽误。 贾家第一代是依靠军功起家勋贵,其后代嫡长子可以袭爵享太平,不过每代袭爵后都会降级。为家族后代计,贾家宁荣二府一直在谋划有序转型,逐渐走科举道路来保住家族的荣华富贵,但唯一科举成功的只有宁国府的贾敬。 贾敬是因为哥哥贾敷八九岁夭亡,他才取得合法继承爵位的资格,作为家中次子,他少时用功苦读过,考了进士,他却在既有爵位又有功名的时候,突然转身弃家修道。没去参加官场运作,本应可以振兴家族的时候却放弃了,应该说,如果不是受到巨大的刺激贾敬是不会放弃家族的担当而出家的,但具体什么原因,曹公并没有明言,所以引发了很大的非议,以至于赖大的那句“养小叔子的”被暗指是他。 有人分析曹公所写的贾敬的原型是嘉靖,贾敬与嘉靖直接发音相同。红楼梦谐音梗很多,比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贾芸舅舅卜世仁(不是人),而贾敬的在这个谐音梗最为直白。作为宁国府嫡次子、接班人,他“乙卯科进士出身”,本应肩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却选择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的修道生涯。贾敬躲进道观清修,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贾府的不幸的开始。
贾敬的入世之路始于最正统的儒家范式。可他的逃避使得宁国府第四、五代子孙因为因为没有家主的掌控,使得宁国府乌烟瘴气,奢靡无耻,判词“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直指贾敬要为贾府的失败担负主要责任。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第三代很重要。好家风能否代代传承,主要取决于第三代。第三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也是总结、提炼家风并使之世代传承的一代。整个贾府的第三代中,贾赦好色,贾政迂腐,只有贾敬考上进士,最后却出了家。 贾敬在书里面出场不多,而且基本不在家里,是在道观里修炼。第十一回,主要写两件事情,其一贾家大老爷贾敬过大寿,其二贾瑞作死调戏王熙凤。宁国府给贾敬作寿,可贾敬为老寿星却在道观不回家,而贾府照样大摆筵席,四王八公的贺礼照收不误,而后贾珍让贾蓉送给贾敬的十六大捧盒,贾敬让孙子贾蓉传话给贾珍,要求他将《阴骘文》急急的刻出来,印一万张散人,除此在外再无他语。五十三回,宁国府开宗祠祭祀,贾敬回家参加祭典。六十三回,贾敬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身亡。而且也是在这一回,书里面提及贾敬原来是考取过功名的。 贾敬戏份极少,却是个很有意思很有争议的人物。但可以肯定的是,贾敬一直在逃避,他逃避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觉察到了某种潜在的事态,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败,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却又没法置身事外。于是,就选择了这种逃避的方式,来麻痹自己。说白了就是“避祸”。贾氏一族的再次发达最大的阻力来自皇帝,贾敬对此也无可奈何。 在贾敬的幼年和青少年时代,贾府正是走上坡的时候,此时的贾府充满希望,无论资源、地位、人脉、富贵都是蒸蒸日上。恰在此时,他的哥哥贾敷七八岁就死了,爵位本来没他啥事,谁知哥哥早死,爵位无悬念归了他。接着又成为家族转型中第一个进士,这就意味着,无论勋贵还是科举都有托底保证的路可走。可就这么一个出身高贵、地位崇高、前途无量的人,却突然远离家族的道观炼丹。 原因很大程度上焦大在醉酒后大喊“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从后面内容知道,扒灰是贾珍和秦可卿没跑了。但养小叔子是谁,很大可能是就是贾敬夫人与贾赦勾搭到一起。东窗事发,贾敬夫人自然无法苟活。贾敬为了家族利益也只能出家。惜春压根就不是贾敬的孩子,小厮们说过惜春是“正经是珍大爷的亲妹子”,可没说正经是贾敬嫡出大小姐。这也是为何惜春一直住在荣国府的原因。 贾敬出家另一种原因就是政治原因,荣国公和宁国公过世之后,贾府权倾朝野的时代早已远去,此时贾府一族如今连一个在朝里说话的人都没有。依靠的只有祖辈留下来的已经没有了实权的爵位,外部环境下,贾氏一族并不能高枕无忧。新鲜兴势力希望取而代之已经十分明显,这样的现实情况在贾敬看来无法阻止,这或许才是贾敬畏惧和心灰意冷的原因。 箕裘颓堕皆从敬”,用的是“从”字,而不是“由”字。说明, 贾敬和贾蓉之流的堕落不是因为贾敬,而是跟随贾敬而堕落。 后面又有话说“家事消亡首罪宁”,意思是受,家业衰败了, 首先的罪在于宁国府。注意,用的不是“错误”或“失误”而是“罪”,这就很严重了。也正应了那句“萁裘颓废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也暗合史学家那句“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