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散步两小时,感觉走得越久越好,为什么年纪大了要少散步呢?”这是很多年纪较大的人常问的问题。的确,步行是一项低强度、便捷的运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然而,医生却提醒 ,特别是年满65岁之后,并非所有运动对身体的好处都可以持续保持,有些运动方式如果过度或者做得不合适,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尤其是有些常见的运动方式,如长时间快走、爬楼梯、空腹剧烈运动等,对于65岁以上的人群而言,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发生改变,骨骼的强度降低、关节的灵活性下降、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增大、内脏器官的代谢能力减弱等,都使得老年人的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能够承受剧烈的运动。
虽然适度的运动对于老年人是非常必要的, 但若选择了不适当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65岁以上的人来说,医生特别提醒, 有三种运动方式需要谨慎,最好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进行。

长时间快走或暴走的运动方式并不适合65岁以上的人群,很多老年人都有每天快走或暴走的习惯,认为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锻炼方式。
然而,长期进行快走或暴走,尤其是时间过长,容易对关节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压力, 走得过快,容易导致膝盖、踝关节等承重关节的损伤。
特别是对于有骨质疏松、膝关节炎等问题的老年人来说,过度快走会加剧关节的负担,加速关节的磨损,甚至可能引发关节炎症或骨折。

此外,快走或暴走对心脏也有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过度运动会让血压剧烈波动,增加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脏病发作。
在老年人的运动里,过长时间的快走抑或暴走,或许对心脏健康无益。虽然步行是一项非常温和的运动,但快走或暴走的高强度要求会让一些老年人感到吃力,心肺系统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长期下来,可能会出现体力透支、气喘等问题。
因此,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 快走的时间不宜过长,速度应适度,建议控制在30至40分钟之间,每周保持3至5次的频率。

同时, 走路的速度应该控制在自己舒适的范围内,避免超过身体的负荷。如果能够选择温和的散步,适当休息,更符合老年人身体的需求。
爬楼梯或爬山的运动方式在年纪大了以后也要谨慎进行。爬楼梯和爬山是一项相对较为剧烈的运动,虽然它能够锻炼腿部肌肉,提高心肺功能,但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过度进行爬楼梯或爬山的运动,容易带来意外伤害。
老年人的平衡感和协调性相对较差,爬楼梯时容易失去平衡,摔倒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有下肢力量不足或者关节问题的老年人,爬楼梯时更容易扭伤、摔倒,甚至导致骨折。

此外,爬山或爬楼梯对膝关节的负担很大。 老年人本身骨密度较低,关节的柔韧性和稳定性下降,爬楼梯时容易加剧膝关节的负担。
长期下来,容易引发膝关节的退化,甚至导致关节炎等问题,爬山对心脏也有较大的压力,特别是上坡时,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心跳加速、气短等症状。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进行适度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爬楼梯和爬山应当尽量避免。如果一定要进行爬楼梯的运动,建议选择楼梯较为平缓的地方,避免陡坡,并且每次爬楼的时间和次数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避免对膝盖和心脏造成过大负担。

爬山时则要选择坡度较轻、地面平稳的山路,同时佩戴防滑的鞋子,确保安全。
晨起空腹剧烈运动也是老年人不宜进行的一种运动方式,许多老年人希望通过晨起剧烈运动来提高身体的活力,然而,晨起空腹运动可能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空腹时,人体的血糖较低,能量储备不足,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下降过快,引发低血糖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血糖调节能力欠佳的老年人,晨起空腹剧烈运动更易诱发低血糖,从而危及生命。

同时,空腹剧烈运动还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负担,在清晨,人的心脏和血管尚未完全“醒来”,血液循环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心跳过速、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晨起时,不应进行剧烈运动。
若必须进行锻炼,建议于进食1小时后开展温和运动,如散步、慢跑之类,从而确保身体具备充足能量与储备以支撑运动。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运动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长时间的快走、暴走、爬楼梯、爬山、晨起空腹剧烈运动等,虽然是一些常见的运动方式,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带来不小的风险。
合理甄选契合自身的运动项目,且维持适度的运动强度,方可实现强身健体之效,规避过度运动所致的负面影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如今的跑圈里,曾经纯粹的健康跑,逐渐演变成了速度的较量;原本悠然的慢跑,也变成了以快为荣的比拼。
跑者们聚在一起,不是相互比较跑量,就是比拼成绩。
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少人渐渐偏离了跑步的初心,最终让身体不堪重负。
来自南京的50岁张大哥,就是这股风气的“受害者”,他加入跑团才短短3年,每个月的跑量却呈翻倍式增长,达到了近500公里。
他和跑团的伙伴们常常相约挑战长距离,动不动就是半马起步,在跑步过程中,他们只盯着距离和配速,却完全忽视了心率这个重要的指标。
在一次30公里的拉练中,张大哥的心脏突然被剧烈的心绞痛让他几乎无法站立,去医院检查后,结果令人痛心:长期在高心率状态下跑步,导致他的心肌肥大。
长期处于负担之中,最终引发了心脏疼痛、心律不齐等严重问题。

医生严肃地告诉张大哥,一定要多休息,不能再盲目增加运动量了。
甚至直言,如果他还继续这样跑下去,无异于“慢性自杀”,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过度跑步、忽视身体承受能力,引发心脏疾病的概率比正常跑步者高出30%。
其实,和张大哥有着相同习惯的跑者不在少数。
大家都错误地认为,堆跑量、提速度才是跑步的真谛,却不知这就像给身体埋下了一颗隐形的疾病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遥想马拉松还未兴起的年代,跑步就是健康的代名词,那时候,没有配速和跑量的概念,人们只是单纯地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很多跑者开始沉迷于跑步相关的数据,为了让自己的数据更好看,全然不顾自身的身体情况和承受能力。
就拿马拉松比赛来说,每年都有不少跑者在赛场上晕倒甚至发生更严重的意外,这些悲剧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跑者过于追求成绩,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我们一定要明白,跑步时身体反馈的每一个信号都至关重要。
哪怕只是一次轻微的头晕、胸闷,都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求救,必要时,一定要停下来休息,等身体恢复后再继续跑步。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跑者,身体机能本就有所下降,如果打算参加马拉松比赛或者进行长距离训练,一定要先去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建议每半年做一次体检,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跑步时做到不盲目、不跟从、不计较。
除了像张大哥那样盲目拼速度和跑量不可取之外,我们在跑步时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酒后绝对不能跑步;生病以后身体虚弱,也不适合跑步,另外,千万不要陷入“跑得越多就越好”的误区,过量运动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跑步本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合理安排,它就可能变成伤害我们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