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8-16 08:38 |
© 马元 概况 作为锡东新城未来重要组成部分,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是支撑无锡发展转型和太湖湾科创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历史悠久的天一中学,将在此建设60班全寄宿的新校区。新校区承担着引领科技城发展、提升科技城教育、传承天一文化的使命。
▲自由典雅的校园© 马元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恰如其分的体现在新城生态与科技和谐发展的规划中,也是我们在天一新校区中所秉承的设计理念。我们希望校园建立师生与自然、学习者与空间、现状与未来、文化与科技、校园与社区的共生语境,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复合集约、开放发展的新型学习空间。
▲天人合一的园林校园© TJAD
▲开放共享的校园© 马元 共生校园 无锡自史以来,园林林立,书院繁盛。新校区设计对园林和书院的构图手法进行现代演绎,塑造立体错落、开合有度的院落空间。
▲中央内院© 马元 将城市河道引入校园的核心景观——中央花园,蜿蜒的水景是映山湖在新校区的精神传承。中央花园博雅大气,整体氛围静谧安宁,构建深远之境。
▲沿河景观© 马元
▲中央水院© 马元
▲园林化的景观© 马元
▲内院看餐厅© 马元 校园主轴从校门、校前广场、图书科技楼、中央花园转至生活区,轴线错落,院落参差,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次轴自西向东由水景、中央花园至林中学堂、体育场形成。
▲水平展开的主界面© 马元
▲静谧的中央花园© 马元 一体校园 校园教学综合区、运动区、生活区围绕中央花园展开,相对独立又通过连廊、室外平台等紧密联系,各个功能区之间高效联动、风雨无阻。
▲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 TJAD
▲风雨无阻的立体平台© 马元
▲庭院看艺术楼© 马元 教学综合区由教学楼、图书科技、艺术楼、行政楼、剧场、食堂组成。这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未来性”空间,教学、阅览、科技、表演等功能之间充分混合与过渡,突破了原有的清晰的界定,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连贯和通透。
▲行政楼一角© 马元 体育馆设计考虑面向城市共享,设置于东北角,对内、对外形成出入口。
▲室外交流空间© 马元
▲室外立体交流空间© 马元 第二地表 穿梭于建筑之间的活动平台,形成校园的第二地表。地面与平台、屋面形成垂直的三个层次,既有效地缓解了校园交通压力,又为校园注入了全新的空间体验,形成“垂直的园林”。
▲退台© 马元 学习空间 教学楼三栋排列,保证了教学的高效和严格的日照通风条件。演示教室、报告厅灵活布置,成为空间的点缀。而利用合班教室、探索学习空间形成的活力山丘,则创造出上上下下的室外特色交流场所。
▲富有韵律的立面© 马元 图书科技楼功能围绕共享中庭展开。这里布置有大台阶、跨层楼梯、学习广场,为师生创造了舒适的交流、展示空间。建筑底层布置图书馆,阅览空间灵活布置,强调开放性。
▲实验楼共享中庭© 马元
▲艺术楼共享中庭© 马元 礼堂艺术楼中央布置1200人剧场,周边艺术教室围绕中庭展开,打造艺术综合体。
▲剧场内景© 马元 面向球场的交流空间,将看台、各类交流功能融为一体,室外楼梯与彩色的盒子,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室外非正式学习空间。
▲体育馆共享门厅© 马元
▲体育馆共享门厅空间© 马元
▲训练馆内景© 马元 传承&活力 新校区建筑形态呼应宛山湖生态科技城的现代性,并延续天一中学书卷、典雅的文化语境。一体化的校园整体水平向展开,强化了校园在科技城片区的独特性。
▲生活区沿街透视© 马元 校园在结构上,是方正的、有机的,隐喻着天一中学的历史传承。而生态、安全的白色仿石涂料及铝板,是蓄势待发的,隐喻天一中学宛山湖校区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建筑立面的造型元素,与天一中学的校徽元素不谋而合。充满张力的体育馆,也为城市街角增添了一抹亮色。
▲富有节奏的立面关系© 马元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TJAD
▲一层组合平面图© TJAD
▲二层组合平面图© TJAD
▲三层组合平面图© TJAD
▲四层组合平面图© TJAD
▲五层组合平面图© TJAD
▲立面图剖面图© TJAD
▲墙身图© TJAD 项目名称:天一中学宛山湖校区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方案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负责人:王文胜 建筑设计:李增军、蒋汀婷、程熠、郭瀚辰 施工图设计: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图设计负责人:黄若宇、黄铭慧 项目地址:江苏,无锡 建筑面积:约13.2万㎡ 建设单位:无锡市锡山区重点办、无锡宛山湖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约13.2万㎡ 摄影版权: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