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23 14:49 |
王羽佳 × 奥登萨默 × 卡普孔 《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作品》2021多特蒙德现场录音 2022 年发行/FLAC+CUE/24-bit-96 kHz 一句话定性 这是“后疫情时代”最星光熠熠的室内乐现场之一:钢琴像一座移动的管风琴,单簧管是一把会唱歌的弓,大提琴则始终在最幽暗的角落点燃篝火——三人把两首“世纪末浪漫”唱成了“凌晨三点的独白”。 1. 曲目与架构 整张专辑只录了三部曲,却横跨 1865–1901 的 36 年: • 勃拉姆斯《e 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Op.38 • 拉赫玛尼诺夫《g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19 • 勃拉姆斯《a 小调单簧管三重奏》Op.114 顺序上先沉郁、再狂飙、最后收拢,情绪像一部三幕悲剧,听感上毫无冗余。 2. 演奏亮点 • 王羽佳:她把钢琴弹成了“第三件弦乐器”。Op.19 第一乐章的左手八度不是伴奏,而是暗潮;Op.114 的赋格段落她用踏板做出管风琴式混响,让单簧管与大提琴像两条声线在空中交错。 • 奥登萨默:音色介于德式冷峻与法式甜润之间。Op.114 第二乐章的 Andante grazioso,他把长句拆成碎拍,像在给旋律“换气”,效果极轻盈。 • 卡普孔:大提琴始终带一点“沙哑鼻音”,尤其在 Op.38 第三乐章的赋格里,他用靠近指板的位置拉出毛边质感,与钢琴的晶莹形成“旧照片 vs 新镜头”的对位。 3. 声部对话 三人没有“谁主谁客”的套路,而是轮流做主角: • Op.19 第二乐章谐谑曲,钢琴突然切到 pp,让大提琴与单簧管像两辆对向列车擦身而过; • Op.114 第四乐章的变奏段,单簧管先唱主题,钢琴用三连音“拆台”,大提琴再用滑音把碎片重新拼起——一场室内乐的“即兴戏剧”。 4. 录音与空间 多特蒙德音乐厅的残响约 1.7 秒,录音师把钢琴略前置,弦乐稍后退,形成自然的景深。24/96 FLAC 下能听到弓毛摩擦、踏板起落、甚至卡普孔的呼吸换气——细节密度高到让人忘记这是现场。 5. 时代意义 疫情让国际巡演一度停摆,这张录音像一次“室内乐的报复性浪漫”。它证明:当三位顶尖独奏家放下各自的主角光环,反而能把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压缩进一把琴弓、一支簧片、一架钢琴的呼吸里。 一句话总结 如果你想在一张唱片里同时听到“世纪末的灰烬”与“凌晨三点的微光”,这张三人组现场就是当下最不可错过的室内乐范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