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07-10 20:12 |
一早,我被闺蜜梅梅的语音轰炸惊醒。 迷迷糊糊听着她发来的几十秒的长语音,声音都在发抖:"我昨晚去给圆圆送水果,竟然看见她在夹腿!我当场就把水果砸地上了,她把自己锁在屋里哭,怎么办啊?" 语音里,梅梅多次强调:"我当时气傻了,冲她喊'小小年纪不学好'?” 一听这话,我赶紧拨通闺蜜的电话,紧急安慰了一番。
 其实,在我看来,这事儿真算不稀奇,也没必要大动肝火。其实,这些在家长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恰恰是青春期孩子必经的成长关卡。 青春期女孩的身体就像突然启动的"神秘盲盒"。医学数据显示: 超过60%的女孩会在12-16岁会出现类似行为,但90%的家长选择避而不谈,甚至把正常的生理探索当成"道德败坏"。 其实,在懵懂的青春期阶段,孩子除了身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心理变化。
 而心理上的变化更像坐过山车。昨天还黏着妈妈撒娇的小棉袄,今天就嫌你说话土气;前一秒嘻嘻哈哈,下一秒因为同学一句玩笑话躲被子里哭。 这些矛盾的根源,往往在于家长的不理解。总觉得孩子是在作妖,变着法的玩花样。其实,如果真正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你就会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也是无辜的。 就拿我闺蜜来讲,遇到孩子夹腿这事,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一顿责骂,却没意识到女儿需要的是科学引导。 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真正的需求。
 其实遇到类似情况,家长不妨深呼吸三次,用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长大了,有任何困惑都能和我聊。"这种态度,往往比指责更能打开孩子的心防。 有句话说:“最愚蠢的父母,就是跟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所以,要想处理好跟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 这三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 倾听 共情 科普
 首先,来聊聊倾听。 这一阶段,聪明的家长都要学着闭上嘴,竖起耳朵听。很多家长一开口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别玩手机"等指令式回答,孩子直接启动自动屏蔽模式。 之前,在跟几位同事聊天时,王姐就聊起自己的女儿。 有段时间,女儿甜甜突然拒绝去学校。一开始,王姐也是各种说教,但女儿仍旧表现得非常抗拒。后来,王姐干脆改变了策略,每天晚饭后留出半小时"听娃吐槽"。这时,孩子才哭着说:"因为自己带牙套,同学们常常给自己起外号。” 得知了原因,王姐知道自己错怪了孩子,于是跟女儿和同学都私下进行了沟通,问题才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也正是这份耐心倾听,让孩子愿意配合解决问题。正如心理学上的"非暴力沟通"强调,先专注接收对方信息,远比急于输出建议重要。
 其次,是共情。 把"你别作"换成"我懂你"。朋友老张儿子中考前突然沉迷游戏,换作以前肯定一顿臭骂。但这次他试着说:"我知道学习压力大,打游戏能放松对吧?"儿子愣了一下,主动承认是怕考不好丢脸。 共情不是认同错误行为,而是先接纳情绪。 脑科学研究显示,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时,大脑的防御机制会减弱,更愿意理性沟通。
 最后,来说说科普。 其实,青春期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知识打破神秘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让我想到自家表姐,她家女儿初二突然开始化妆,书包里除了学习用具之外,还装着很多化妆用品。 但表姐在发现后,却没急着禁止,而是送给孩子一本《青春期女孩的私房书》。没事的时候,她还会跟孩子分享书里的内容。 没几天,孩子自己就说到:“平时我还是不化妆了,周末出去玩的时候再打扮吧……” 经过这件事,我更加确定:温和的引导引导比说教管用的多。
 说起《青春期女孩的私房书》,我想多聊几句。
 因为我家大女儿丫丫也刚好是处于青春的阶段,所以,我自己也认真读过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的确打开了我的新认知。 里面有关于孩子的身体变化,关于早恋的问题,关于孩子人际关系的问题等等,建议都非常实用。
 书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探讨女孩们在身体发育、情感困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烦恼。还给出了实用的应对方法,帮助女孩们学会接纳自己、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读起来就像跟邻家姐姐聊天一样,自然轻松。 最后,我希望所有家长都能明白: 处理青春期亲子关系没有万能公式,但只要家长肯多听一句、多懂一点、多教一些,就能把剑拔弩张的对抗,变成温暖有爱的同行。
 |
|